人民网
人民网

为基层减负 让督察提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加强整治形式主义成效综述

2025年04月07日21:07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题:为基层减负 让督察提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加强整治形式主义成效综述

新华社记者高敬

当前,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在推进中,目前已完成三批对部分省份和央企的督察。督察中如何减少生态环保形式主义?如何减轻基层负担?记者采访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有关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介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始终旗帜鲜明反对生态环保形式主义和打着生态环保幌子搞“一刀切”,将其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有关部署的重要内容,作为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的重要举措,贯穿督察工作全过程。

记者梳理此前督察情况发现,个别地方还存在应对督察“一关了之”“先停再说”等简单化整改问题;有的地方不分青红皂白采取“一刀切”方式消极应对;个别地方还采用“运动式”的整改方式,群众反映强烈。比如,在对某省开展督察期间,该地某个区为完成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将督察发现的黑臭水体抽排至长江支流的另一条河;将黑臭水体河流两边群众菜地连夜铲掉,将建筑垃圾堆存点附近两家养殖户“运动式”清理,要求一天内将存栏的牲畜全部拉运,养殖圈舍和附属用房全部拆除。

这位负责人说,对于这种“运动式”整改问题,督察组立即组织对相关地方主要负责同志实施约谈,要求精准科学依法推进边督边改、立行立改,切实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据了解,为避免和防范督察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一刀切”问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了很多举措。制定印发关于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驻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有关要求,明确坚决禁止打着生态环保幌子搞“一刀切”有关具体做法,在督察中抓好贯彻落实。

在督察进驻前,督察组会专门致函被督察对象,严禁为应对督察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搞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等“一刀切”问题,坚决反对平时不作为慢作为,督察时“一停了之”“先停再说”的错误做法,并将有关要求向社会公开。

在督察进驻期间,督察组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通过群众信访、网络舆情等渠道关注相关信息,每日进行重点筛选,对疑似问题深入分析研判逐一现场核查,对确认的“一刀切”问题重点盯办、提级办理、持续跟踪,督促地方将问题查清查实,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向社会公开、向群众反馈。

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是第三轮第三批督察的一个突出亮点。

这位负责人表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细化到督察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减负减出了高效率、减出了新气象。

在简化督察接待保障,杜绝层层陪同的同时,督察组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

在资料调阅上,充分利用前期摸排和以往收集过的资料,不调阅时间过早的资料,不调阅网络公开可查询的资料,不调阅前期摸排已掌握的资料,不重复多头调阅资料。第三轮第三批进驻四个省份的督察组平均调阅资料950余份,与第二轮督察进驻四个省份时相比减少48%。

在个别谈话上,督察组只与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部门主要负责人谈话,大幅减少谈话对象人数。

在现场督察上,最大限度减少陪同人员数量,现场检查时仅请主责部门安排1到2人在具体点位上介绍情况,双方“现场见现场散”,打消企业“不接待就不重视”的顾虑。

这位负责人说,有同志表示,减少了很多准备材料、陪同调研、陪同用餐的“繁文缛节”,让大家腾出更多时间研究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落实。

目前,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在进行中。这位负责人表示,在后续工作中,坚决落实中央要求,持续推动督察工作减负增效,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一是进一步突出督察重点,聚焦党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聚焦存在的突出问题,关注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多查找通过整改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二是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统筹实施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切实增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导向性。同时,注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相结合,推动问题整改与完善政策机制相结合。

三是进一步加强新技术运用,如通过加强无人机航拍等,进一步提高督察效能。

四是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提升资料调阅精准度、聚焦谈话范围、简化服务保障、严格会议管理、简化现场陪同,确保务实高效开展督察工作。

(责编:卫嘉、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