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足迹访民生丨河北张北县德胜村: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瑞雪兆丰年。2025年1月7日,农历腊月初八,一场飞雪增添年味。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村民徐海成在家里的灶台边炸着年糕,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窗外是一排排新建成不久的村民安置新居,有的已经挂起了红灯笼,整个村庄在白雪的映衬下,越发显得祥和、喜庆、美丽。
德胜村新貌(图/袁玉勤)
8年前春节前夕的一幕幕暖心场景,时常会在徐海成眼前浮现。
2017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正在河北省张北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走进德胜村的一户户农家,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向村民们致以新春的祝福。徐海成家当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习近平总书记和他们一家四口以及几位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座谈,一起算收支账、谋脱贫计。
徐海成对习近平总书记说,自己一家四口,2016年种植甜菜、马铃薯、莜麦的收入,加上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和务工收入,共计4.3万多元,妻子治病和女儿上大学支付3.5万多元,除去基本生活,家里没有多少活钱了。总书记一边帮他算账,一边安慰他,说党和政府一定会持续关心像他这样的家庭,让乡亲们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
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了当地经济作物种植情况,当得知当地村民很多在种植马铃薯原种时,他对原种和成品的价格十分关心,并鼓励大家要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总书记的话让干部群众明确方向,备受鼓舞,干劲十足。2019年,徐海成一家靠种植马铃薯和蔬菜等脱了贫。2020年6月底,德胜村最后一户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坝上穷村”的名头从此成为历史。
“我们都盼着习近平总书记再来德胜村,看看我们实实在在的大变化,到我的新家里坐坐。我还想给总书记炸年糕吃!”60岁的徐海成笑容满面地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春节将至,徐海成和女儿一起贴窗花。
8年来,德胜村人均年收入从5800元提高到2.4万元
每到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看望慰问干部群众。他深入到群众当中去,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送祝福。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8年后的今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现实,呈现在眼前,令徐海成心潮澎湃。这几年,徐海成靠种植马铃薯,每年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摆脱了贫困,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德胜村,《民生周刊》记者真切感受到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真挚情感,看到了当地坚持“民生为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一走进德胜村,成排的二层小楼就映入眼帘,白墙青瓦,柏油街道整洁宽阔,广场、花坛和景观造型错落分布于全村……今天的德胜村,俨然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度假村。
雪后鸟瞰面貌一新的德胜村。(图/吴孟忱)
在德胜村村“两委”办公地,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正坐在电脑前写着《德胜行政村2024年述职报告》。2024年,德胜村人均年收入达2.4万元,村集体收入达240万元。谈起村里的发展变化情况,年近70岁的叶润兵如数家珍。
“达到预期了吗?”记者问。
“达到了!这些年村里持续发展集体经济,在做好传统马铃薯产业的基础上,我们还引进了不少新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叶润兵回答得干脆。
这几年,德胜村的变化有多大?叶润兵列举了一组数据:2016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5800元,到2024年提高到2.4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从2016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240万元。
德胜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村民收入增加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上,还体现在村容村貌的每一处细节,可以说变化由内而外,随处可见。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德胜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们纷纷对记者说,感谢习近平总书记为村里的发展谋定方略、指明方向,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干劲,指引德胜村从贫困村成为小康村,让乡亲们过上了越来越好的日子。
“吃了一辈子‘山药蛋’马铃薯,没想到‘山药蛋’竟能成为脱贫致富的‘金蛋蛋’。”叶润兵2017年1月参加了总书记与德胜村村干部、村民代表的座谈,他对记者说,“总书记给咱算了账、鼓了劲,8年来村里坚定不移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让这个‘金蛋蛋’帮助群众过上好日子。”
叶润兵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老叶书记,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德胜村村委会工作,2012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几十年间,叶润兵和前辈们想尽办法带领村民谋发展,挖水井、改良作物品种、种马铃薯……干部群众都想甩掉穷帽子,但距离脱贫的目标总是有差距。
问题出在哪儿?“缺少思路、站位、格局。”叶润兵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德胜村时的重要讲话,给村里指明了发展方向,让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们拓宽了思路,提高了站位,打开了格局。
叶润兵说,村里早就有种植马铃薯种薯的传统,但是多年来村民们始终“单打独斗”、各种各的,村民富不了,村集体也没钱。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德胜村后,村里先后建成300亩马铃薯育种园区和加工园区,建设育种和种植大棚287个,每个大棚年收入稳定在2万元以上。2018年,“德胜马铃薯”被农业农村部纳入第八批“一村一品”名单。
对村里的巨大变化,种了一辈子地的徐海成感触很深。
2017年以前,徐海成一家就靠着种20多亩地来维持生计。当时老伴生病要治疗,两个女儿上大学又要不少花费,这个家庭压力不小。徐海成家成为村里因病、因学致贫的典型。那时的德胜村,413户中有212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占了超一半。
当时为什么没有通过多种地来提高收入?朴实的徐海成说:“没有那个胆量,村民不懂市场,都是自己种着自己家那一亩三分地,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的。”
2017年1月徐海成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干劲被鼓足了,思路被打开了。
思路一变天地宽。徐海成从其他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搞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如今,他经营的商品薯达到130亩,建有6个微型薯(马铃薯育种)大棚,成为他们全家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农业在逐渐变强,农民在增收致富,村容村貌、村民生活发生着‘质变’”
徐海成的新家是一栋面积15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独立的小院宽敞大气,大理石地面干净整洁。室外温度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但家里有电地暖,很暖和。
客厅墙上挂着一张极为显眼的照片,照片里,徐海成一家四口围坐在习近平总书记身旁,还有一些村民代表和基层干部,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那是在我的旧家,一个住了20多年的旧瓦房。”徐海成回忆说,那时候院子里养着牛和羊,两口子经常为孩子的学费和妻子的药费发愁。
“总书记给我家算账啊,一笔一笔,算得可清楚了。”徐海成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拿着他家的收支单,算完收入算支出,还问他们日常开支怎么没有列入其中,问得特别细。
“家里有多少亩地,种些什么,收成怎么样”“马铃薯原种育种这一项有希望做大吗”“孩子上大学有没有领取助学金”……总书记唠的是家常,问的是小事,心里想的却是脱贫攻坚一项项细致的工作、具体的任务。
徐海成告诉记者:“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村里发展壮大了马铃薯产业,地里种下更多‘金蛋蛋’,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上到徐海成家二楼,方厅避光处堆放着过年要用的物品和食材。徐海成指着一个还没有撑开的红灯笼说:“这几年村里家家户户过年都会挂上红灯笼,整个村子满是幸福团圆的味道。”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海成家时,徐海成的二女儿徐亚茹还是个大学生。“当时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跟大家唠家常,对乡亲们的生活格外关心。”她说。
2020年4月,徐亚茹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如今,28岁的她已当选为德胜村新一届党支部副书记。
“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德胜村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育种、光伏发电和民宿旅游等产业,农业在逐渐变强,农民在增收致富,村容村貌、村民生活发生着‘质变’。”徐亚茹对记者说。
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蹚出产业发展新路子
行走在德胜村,除了马铃薯育种和种植大棚,还能看到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当地村民们将其称为“铁杆杆”。
近些年,德胜村在种好“金蛋蛋”的同时,还经营起这些“铁杆庄稼”。
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坝上地区的德胜村,海拔1400米,气候干旱少雨,年均日照可达3000小时以上,太阳能资源丰富。
“建光伏电站,可以把电卖给国家电网产生收益,光伏能稳定运行20年,再加上国家出台了相应扶贫补贴政策,算下来,电站运营总收益将远超投资。”几年前,叶润兵和村“两委”成员商议,并经过村民集体表决,决定在村里建光伏电站。
除了自建光伏电站,德胜村还积极引进新能源企业入村建设光伏电站,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和务工获得收入。
目前,一家大型能源公司在德胜村流转了2600亩土地,建成50兆瓦光伏电站,并在光伏板下种植中药材620亩、苜蓿1800亩。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每年每亩稳定收益500元,通过清扫光伏板、种植药材及苜蓿等“在家门口务工”,人均每年增收2000元。
德胜村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育种产业,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图/宋海鑫)
习近平总书记在徐海成家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时强调:“要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叶润兵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们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依然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
科研技术人员在观察马铃薯种苗生长情况。(图/宋海鑫)
近几年,德胜村在抓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村庄规划和建设,拆旧房、盖新房,搭戏台、建广场,并完成了水、电、路和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工程,联合打造出农光互补、花田草海、德胜印象、农业采摘、民宿体验等景点,村容村貌实现了大变样。
德胜村区位优势明显—距北京市区250公里,距“草原天路”仅15公里,距中都草原也只有30公里。因此,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德胜村把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4年,德胜村大力发展民宿旅游,共建成305套民居住房,打造40多栋民宿小院,年接待游客8万多人,企业通过民宿运营获得直接收益60多万元。在村民眼中,发展民宿搞旅游,就是村里未来的“银窝窝”。
“旅游产业将是村里今后发展的重点,除了依靠原本的产业,现在我们还与周边区域联手发展小型滑雪场等,形成了文旅上的互动共进,靠这些新产业很多村民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叶润兵说。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座谈时看了德胜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图,期盼着村子大变样。如今,德胜村真的变样了!”叶润兵兴奋地说,“德胜村干部群众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在河北省张北县德胜村,“金蛋蛋”“铁杆杆”“银窝窝”促进百姓增收、乡村振兴 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记者 | 郭鹏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出品|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