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共建“一带一路”,开启国际合作崭新篇章(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2022年06月30日05:2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携手并进的阳光大道(谱写新篇章)

本报记者 荣 翌

历史铭记那个金秋。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唤起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记忆,开启国际合作的崭新篇章。

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成为一条沿线国家携手并进的阳光大道。

擘画发展蓝图

领航行稳致远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各国利益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与此同时,全球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长期累积,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思考。“在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只有对接各国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面对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中国答案。

这是事关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宏伟构想——

从2016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到2018年8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基本要求,再到2021年11月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为“一带一路”精准把脉定向。

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载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一系列顶层设计为共建“一带一路”描绘清晰路线图。

这是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靓丽名片——

阐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务实合作平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承诺“中国将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使更多国家和人民获得发展机遇和实惠”……一个个双多边外交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全球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内涵。

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看满载货物的“中欧陆海快线”班列整装待发;在机器轰鸣的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车间内,详细了解生产情况;在乌兹别克斯坦,出席“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通车视频连线活动……一个个“一带一路”项目留下习近平总书记的出访和考察足迹。

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合作吸引力持续释放。正如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夫妇在《世界新趋势》一书中感叹:“历史上从来没有谁尝试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在经济领域将那么多国家和大洲连接起来。”

传承“丝路精神”

共商共建共享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释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坚持权责共担、利益共享,赋予“丝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从中国倡议到国际共识,共建“一带一路”是全球共商的大计——

2019年4月,北京雁栖湖畔,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名外宾齐聚一堂。英语、阿拉伯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捷克语……现场同声传译使用的20种语言,正是全球共商的真实写照。

“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重要文件,获得广泛国际认同,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从携手打造到战略对接,共建“一带一路”是全球共建的大道——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曾一度经营状况欠佳。中企投资管理助力港口扭亏为盈,年吞吐量持续提升,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港口,累计为当地创造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感慨,希腊从中深刻体会到“朋友”的真正含义。

跨越不同国家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文化,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有效对接、协同增效,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

从亚欧大陆到非洲拉美,共建“一带一路”是全球共享的大利——

中国江苏德龙镍业投资建设的印尼巨盾镍铁冶炼厂投产,印尼总统佐科称赞项目给当地带来2.7万个就业岗位。在全球范围内,共建“一带一路”正使越来越多人享受发展红利。世界银行有关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为世界谋,计天下利。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看来,共建“一带一路”是一种使人们相信有可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到“不落下任何一个人的倡议”。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让合作成果惠泽各方,充分证明“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贡献中国方案

完善全球治理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大意义。政策沟通更有力、设施联通更高效、贸易更畅通、资金更融通、民心更相通,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方案。

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

今年老挝新年泼水节,不少当地新人选择将中老铁路车站作为外景地,在“澜沧号”车厢内拍摄的婚纱照迅速走红社交媒体。见证昔日“陆锁国”变“陆联国”,老挝人民发自内心地分享幸福感。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非有了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跨海大桥,内陆国哈萨克斯坦拥有“出海口”的梦想变为现实,“钢铁驼队”中欧班列为全球物流稳定畅通提供重要保障……随着“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基本架构成形,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不断完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发展中国家发展瓶颈,帮助“被遗忘的角落”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年度贸易额增长了73%,已与13个沿线国家签署7个自贸协定,辐射“一带一路”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建设。

近年来,从发起设立亚投行等多边金融机制完善全球金融治理,到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创新合作方式,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知识产权合作、法治合作、税收合作等不断走深走实,中国与共建国家进一步加强规则标准对接互认,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软联通”水平彰显发展高质量。

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

2021年11月,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南郊,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仪式顺利举行。“项目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当地物资短缺等困难,完美展现了非中友好合作精神。”非盟委员会社会事务委员阿米拉盛赞。

同30多国一道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为共建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援助,派出援外医疗队,深化抗疫合作……面对全球疫情,共建“一带一路”没有按下“暂停键”,而是成为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无论是雪中送炭、急对方之所急,还是深化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基石日益坚实。

根植历史,面向未来;源自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向着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迈进,“一带一路”这条发展带、幸福路,必将进一步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新天地,为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机遇,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新贡献。


刚果(金)布桑加水电站——

“把‘保绿’看得比‘复绿’更加重要”(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 邹 松

“谢谢中国叔叔们,给我们建设了水电站,还有新学校,再也不用点蜡烛,在漏雨的房子里上课了。”14岁的小女孩珍妮来自刚果(金)卢阿拉巴省的瓦菲尼亚村。

珍妮所说的水电站是坐落在卢阿拉巴河下游、由中国中铁资源集团投资建设并运营的布桑加水电站。这座水电站是该国目前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2021年11月底运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

“我们的车间终于不再为停电烦恼,产量增加了将近一倍。”卡松德是卢阿拉巴省一家矿业企业的环境工程师,据他介绍,之前电力短缺是企业的生产瓶颈,随着布桑加水电站成功输电,当地工业发展条件大为改善。

“布桑加水电站缓解了国家能源短缺、带动了绿色清洁能源的发展。”刚果(金)副总理兼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长马苏迪女士亲自将“2021年度优秀开发企业”奖牌授予中国建设者。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把‘保绿’看得比‘复绿’更加重要:广泛运用绿色科技及先进筑坝技术;尽量利用荒地、滩地、坡地来搭建临建场地;砂石材料采用附近河床天然骨料,避免石料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中国中铁资源集团副总经理赵文光表示。

布桑加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40兆瓦,年均提供13.2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每年可节约标煤4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0万吨。

“哪里能想到,我们有了自己的学校、医院、饮水井等设施,还有了比之前更好的公路……中国朋友帮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村民克罗德说出心里话。


隆平南亚种子研发中心——

“选育出不怕热的杂交水稻”(新时代新作为)

本报记者 程是颉

时值盛夏,位于巴基斯坦东部城市拉哈尔的育种站田地里气温高达42摄氏度。“我们的目标是选育出不怕热的杂交水稻。”龙春久打趣地说。

龙春久是隆平南亚种子研发中心的负责人,在巴基斯坦的田间地头已经连续工作了13年,对这里的土壤、水热、虫害等农业条件了如指掌。

5月到9月,当地天气最为炎热,也是研发团队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白天头顶烈日,在田间测量记录试验品性状,晚上“挑灯夜战”,整理当天收集的数据。

“我们的责任是努力实现‘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龙春久说。

1999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开始与巴基斯坦方面开展合作。2016年底,隆平南亚种子研发中心暨巴基斯坦育种站成立。目前研发中心有10个杂交水稻品种获得巴基斯坦相关机构认证,今年以来杂交水稻种子销售量已达2700吨,种植面积超过1200万亩。

“隆平高科研发的杂交水稻种子耐高温、耐干旱、耐盐碱,成本低、效益好。”巴基斯坦嘎德农业研究与服务公司研发总监阿卜杜勒·拉希德表示。

研发中心还结合巴基斯坦的气候和水文特征,制定了科学的种植管理方式,帮助当地农民增产增收。从2019年起,研发中心在满足巴基斯坦杂交水稻需要的同时,向菲律宾出口种子。“我们的目标是选育出更优良的水稻品种,促进巴基斯坦以及南亚、东南亚更多地区水稻增产。”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瓦西姆·瓦希德说。

瓦希德是龙春久的学生。13年来,龙春久已带出5名研究生,为100多名学生授课,培养形成了一个本土育种研发团队。


互利共赢 共同发展(潮头观澜)

牟宗琮

大约10年前,在巴基斯坦,每到夏季酷暑来临之际,每天停电几个小时是包括首都伊斯兰堡在内的全国各地的生活常态。如今,经过多年努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使该国从电力短缺国变成电力富余国,不仅电力生产成本和电价降低,水电、风电等清洁电力占比增加,输电网络的技术和性能也实现了优化提升。

这些年来,这样的故事不断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现实。这个根植于历史厚土、源自中国的伟大倡议,契合共建国家的迫切需求,助力破解长期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受到所在国家普遍欢迎和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与各方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2013年秋天提出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持续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高质量发展是应对时代挑战的有效路径。发展鸿沟、贫富差距、环境恶化等困扰世界,只有各国携手走可持续包容增长之路,才能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为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注入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的内涵,既是着眼推动全球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发展的举措,更是提升共建国家未来发展空间和竞争力的选择。

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动力之源。发展既要解决“有没有”也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打造更多“小而美”的民生项目,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实践。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共建“一带一路”承载着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在实践中融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能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推动人类发展事业行稳致远。

(责编:袁勃、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