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盘点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

姚媛 杨高宇
2022年02月17日17:2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

2月14日下午,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闭幕。至此,2022年31省区市省级两会全部结束,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记者梳理发现,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绿色低碳、数字经济、营商环境、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社会关切、群众关心的话题,各地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部署。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

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多地提出要主动融入、推动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东北三省中,辽宁提出,推动完善东北三省一区协作机制,加强跨省通道建设,共建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和东北西部生态经济带;吉林表示,推动哈长城市群建设,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推进长吉一体化、长平一体化协同发展;黑龙江同样计划加快推动哈长城市群建设,在设施联通、要素流动、市场共建、产业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

长三角地区,上海计划推动重点区域发展,强化主城区中心辐射,推动核心产业和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江苏将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协同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共同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安徽打算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沪苏浙重点领域合作,推动重点协同深化事项落地;浙江提出,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全力抓好协同事项落实,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成渝地区,四川表示要全面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中提到新实施一批便捷生活行动和“川渝通办”事项,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重庆也提到,联动推进成渝地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启动实施第三批“川渝通办”事项。

其他一些省份也结合自身情况,作出符合本地定位的部署。如广东提出,深化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引导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梯度转移,推动各功能区深化产业统筹、项目对接;湖南要求落实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密切长株潭与武汉、南昌都市圈的深度联接,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作发展。

关键词:绿色低碳

更有序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记者发现,各地已把有序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列为工作重头戏之一,画蓝图,出实招。

天津、山西、福建、江西、海南、甘肃、新疆提出完善、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辽宁、江苏、浙江提出“坚决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北京、河北则着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稳步推进碳中和行动。

如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各地稳中求进、创新探索。

一方面,为推进“双碳”战略的绿色革命,各地纷纷在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刚性约束上“动真格”。拥有丰富能源资源的山西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提出了深入开展碳达峰山西行动,加快形成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上海将淘汰落后产能500项,推动50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新增50家绿色制造企业;安徽则严格审批新增“两高”项目,加强存量项目节能挖潜;云南严格执行“两高”项目清单管理制度,依法依规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

另一方面,10余省区市积极推动能耗转变,行业、产业升级转型,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河北加快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内蒙古加快过剩低效产能退出,有序推进节能节水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园区自备电厂、高耗能企业绿电替代,发展绿色制造,打造一批低碳园区、零碳园区;广西深入实施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创建3个以上绿色园区、20家以上绿色工厂;辽宁将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行业碳达峰行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氢能等新能源,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绿色低碳绝不是“格式化”“制式化”推进,因此,各地也因地制宜,开展符合当地特色的“双碳”行动。北京、浙江、安徽等地侧重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广东、上海、江苏、海南则关注海上风电、光伏等低碳环保产业。

关键词:数字经济

数字赋能扩大经济增长点 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经济点燃新引擎。盘点2022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经济”成为重点词,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

纵观河北、山东、江苏、湖南等9地数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值迅猛。其中,云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湖北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福建将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2.6万亿元以上。这些成绩和目标的背后,不仅体现了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推动了新基建的建设。

北京加强算力算法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河北则新建5G基站2.5万个,建设张家口国家级数据中心,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上海将全面完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建设超大规模开放算力平台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贵州深入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贵阳大数据科创城,打造数字产业和人才集聚区、数字场景应用示范区、生态文明展示区。

如何迭代升级数字化改革?如何处理传统产业和数字化转型的关系?多地给出明确答案。天津发挥“津产发”产业智慧中枢作用,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黑龙江以数字赋能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浙江做大做强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智能计算和智能光伏等产业,推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上海加快培育一批在线新经济龙头企业,打造30个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数字孪生企业;江苏提出,支持50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河南加快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陕西积极培育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空天地海一体化等为重点的新兴数字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创意和数据服务产业。

关键词:营商环境

“真金白银”减税降费助力企业“轻装快跑”

值得一提的是,优化营商环境举措是各地持续关注的重点。“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已得到大幅改善,各地政府持续发力,为优化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北京坚持从办好“一件事”入手,打造“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6+4”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河北搭建直通车平台,做实企业包联服务,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等行为,让企业投资放心、创业安心、发展称心;内蒙古更是提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政府越是要搭一把手、助一份力,政府与企业要“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理直气壮支持企业健康发展;湖南提出,企业开办时间平均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

除了做好服务支持,各地政府还用“真金白银”“惠企政策”在“减税降费”上“下大功夫”。浙江提出,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按照“第一时间+顶格优惠”原则,推动各项政策直达快享、及早发力,力争为市场主体减负3000亿元;吉林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全部延期,并提高减免幅度、适当扩大适用范围;内蒙古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国家新的减税降费政策一律执行到位,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无分歧账款一律清偿到位;广西规范行业协会收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行业收费,持续为企业减负;重庆实施中小微企业助力工程,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服务业等困难行业实施精准帮扶;西藏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对中小企业销往区外的加工特色产品给予50%单边运费补贴;宁夏下大力气清理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降低实体经济成本100亿元以上。

关键词:乡村振兴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着墨较多。增强内生发展能力,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成为多地工作重点。

在发展方向上,安徽提到,支持小岗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让“小岗精神”弘扬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广西提到,倾斜支持脱贫县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财政衔接补助资金投入产业的比例不低于50%;云南表示,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发展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手工、农村电商等县域富民产业;宁夏提出,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深化闽宁协作和定点帮扶,保障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在具体措施上,黑龙江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河南提到,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青海提到,培育创业创新带头人和乡村实用人才,支持返乡创业,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贵州提到,持续推进粤黔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完善教育医疗等“组团式”帮扶模式。

在实施目标上,河北提到,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新建美丽乡村2000个,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15个;山东提到,加大20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设一批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陕西提到,发展乡村旅游,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200个,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新疆提出,全力抓好20个示范引领县、100个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建设。

关键词:共同富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研究相关举措。

北京提到,广泛听取意见,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江苏提出,研究制定共同富裕政策举措,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增强低收入农业人口增收能力;浙江表示,按照“每年有新突破、5年有大进展、15年基本建成”的安排压茬推进,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等方面形成阶段性成果,蹄疾步稳向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目标迈进;山东的规划则是出台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省级试点,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多地提出要求。如河北表示,持续实施20项民生工程;上海提出,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积极回应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持续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江西提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行动,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稳定增长,逐步迈向共同富裕;陕西明确,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抓手;甘肃表示,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用于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为群众办实事只增不减。

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各地蓝图绘就,前景可期。 

(责编:彭晓玲、邓志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