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探寻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新空间

赵  力
2021年08月08日08:2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师生为北京市怀柔区大水峪村创作的《清风拂过》。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各大美术院校积极开展以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实践。他们或以艺术创意带动乡村传统手工艺振兴,或以艺术赋能乡土文化景观与农特产品消费,或以艺术参与共建美丽乡村……艺术助力乡村建设蔚然成风。师生们在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人文与科技之间,探寻着最佳结合点。

  墙绘,是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中一种常见的方式。通过创作墙绘,美术院校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适应不同创作环境的能力得到提升。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墙绘作品,帮助村庄旧貌换新颜,为村庄增添了艺术性与故事性。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师生耗时5年为北京市怀柔区大水峪村打造的上千平方米墙绘作品,以中国传统吉祥题材中的“鱼”为主线,既取村名谐音,又充满美好寓意。配合墙绘,大水峪村还举办了“首届街画艺术节”等多场文化活动,不仅使村子成为京郊一道亮丽的风景,还帮助其实现了特色文化与旅游经济双提升。

  校园改造,是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中一种暖心的方式。经过设计师精心改造后的校舍,一方面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村落式的视觉新世界、一个拥抱自然的精神家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与周围环境、地域文化相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的金坑小学,年久失修,办学环境简陋。为改变这一现状,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入驻金坑小学,充分发挥建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优势,帮助学校设计搭建运动设施、改造厕所、建设小学艺术长廊等。在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素养均得到提升。

  艺术课堂,是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中一种长效的方式。玩泥巴、编稻草、染布、剪纸……在传统美术课或田野大课堂上,美术院校师生充分利用当地工艺资源,聚焦留守儿童的心理纾解等难题,引导孩子们关注周边环境和生活,帮助他们发现美、表现美。比如,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支教团坚持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的中小学、儿童福利院等地,开展一系列美育公益课堂,帮助孩子们拓展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在乡村艺术课堂上,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借助短视频与直播手段,释放艺术与科技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孩子们放飞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快乐学习中积累审美经验。

  艺术驻留,是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中一种深入的方式。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启动艺术家驻留计划,以长期、可持续的项目等,吸引艺术家驻村开展艺术创作。比如,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田岗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流下村等地,纷纷邀请青年艺术家驻村,部分驻留成果以艺术空间展览形式向公众免费开放。依托“基地化”的平台与“制度化”的安排,更多外部艺术资源被引入乡村,在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帮助艺术家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与成果,并使艺术助力乡村建设走向深入。

  在多主体联动的实践中,师生们肩负策划、设计、管理、实施、维护等多重责任。一些美术院校派出挂职干部深入一线,从人才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入手,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以“校县帮扶”为前提、校外实践为机会,一批美术院校用“实地调研、在地设计、就地推广”的“组合拳”,探索出一条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特色之路。

  艺术助力乡村建设,是以艺术的创新思维、创意特征、创造方式,改变乡村的形象、产业、建设、生活,建构美的共感形式,体现时代风貌,打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生态圈。在这里,艺术与乡村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互动的有机关系。乡村不仅仅是一块土地、一个物理空间,还是承载乡土精神与文化根脉之所。参与以艺术助力乡村建设实践的师生们,亦从艺术写生的体验者、乡村实践的参与者,转变为乡村建设的合作者。

  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成功标志,是村民参与、乡村资源活化和可持续发展。在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中,重要的是调动当地人的参与热情。美术院校的师生需要用艺术、行动、理念,以及富有情感的表达方式、富有成效的沟通能力,激发当地人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对于美术院校师生来说,深入乡村开展更广泛、高质量的艺术实践,不是简单的下乡服务、改造美化,而要致力于以艺术浸润心灵,带动村民精神面貌改善,这是社会需要,也是时代呼唤。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08日 08 版)
(责编:宋鹤立、宋美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