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如何?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是什么?人民网邀请专家学者为您解读。
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国各地环境“颜值”普遍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由于‘三个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成效还不稳固,生态环保仍然任重道远。”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指出。
“三个没有根本改变”的含义是: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哪些具体问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第一,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当前生态环境质量仍处于中低水平。全国约40%的城市空气质量尚未达标,水体治理任务依旧艰巨;第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第三,环境治理能力仍是突出短板,生态文明各项改革措施还需协同增效,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基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仍不足。”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看来,常规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释放。“生态环境保护已经从过去的环保领域,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深水区。生态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方式的问题。”张永生表示。
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在总体战略方面,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保障国家有效需求的前提下,从严从紧控制‘两高’行业新上项目;大力优化能源结构,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力度。”严刚指出。
此外,在总体战术方面,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并注重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教育等手段。”严刚表示。
强化环境司法保障力量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严明生态环境法律责任、创新生态环境司法制度和加强生态环境司法宣传缺一不可。
“应当以生态环境刑事责任为红线,依法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生态环境管理秩序;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开展环境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推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严刚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全面深入宣传生态环境的司法保障工作,创造良好舆论氛围。重视环境司法保障作用,用最严密的法治守卫生态环境,呵护蓝天碧水净土,助推生态环境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