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亡之际,8000余爱国学子从四面八方——
汇聚西南联大
诞生170余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只存在了8年零8个月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日战争炮火的洗礼中,书写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陆续南迁。1938年,三校在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如今,西南联大旧址坐落于云南师范大学,站在古朴的牌匾下,远处的张伯苓、蒋梦麟和梅贻琦三位校长的青铜雕塑静静地伫立着,“一二·一”运动历史的石雕、铁皮屋顶的校舍默默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2011年9月,云南师范大学在旧址上成立西南联大博物馆。2018年10月,新建成的西南联大博物馆正式开馆,一批珍贵的资料和抗战实物在馆内首次公开。
弦歌不辍,还原场景复刻辉煌历史
站在西南联大博物馆的入口,“刚毅坚卓”4个大字映入眼帘。正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时刻,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西南联大全体师生精诚团结,将“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贯穿始终。
新建的西南联大博物馆以西南联大原图书馆外观复原,新增馆舍建筑3400平方米,展厅面积2300平方米。现有馆藏实物1.2万余件,历史图片5000余张,相关书籍及档案资料万余份,是目前全国有关西南联大及“一二·一”运动历史图片实物资料展示最多、最集中的展馆。
“目前博物馆的展览以西南联大历史为主题,按照时间及板块顺序进行整体陈列布展。”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介绍,展览涵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早期办学历程、抗日战争时期的联合办学历史,以及抗战胜利后三校复校及师范学院独立留昆遗脉,延伸至当下,横跨百年时间。
自编的教材、课堂笔记、考试试卷、成绩单……这些教学资料,很多与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这样的大师相关联。师生装行李的樟木箱、用过的茶壶、油灯、指北针,贴近生活化的物件展示更是精心挑选,让人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当时师生日常的学习生活。
投笔从戎,铭记从军报国壮烈情怀
834个西南联大学子,834个战士……在西南联大旧址矗立着一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上面工工整整地镌刻着他们的名字。而在纪念碑的右侧,有一座“一二·一”烈士墓,安息着4位烈士。
“这个名单并不完整,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有些从军者的名字未能列入。长沙临时大学时期近300名从军学子绝大多数未列入其中。”李红英说。
“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在西南联大历史上,曾出现过3次学生从军抗日热潮。在昆明8年期间,他们有的积极报考空军飞行员,有的应征从事翻译工作,还有的从事飞机修理、辎重运输等等。1941年,由于战争需要,急需大量的军中翻译人员,征调译员共70余人,其中约半数来自西南联大。
“在民族危亡之际,舍弃安宁的校园,联大师生投身火热的抗日战场,有的人甚至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李红英说,8000多名学生中,先后从军1100多名,每100位里便有14人为保卫祖国投笔从戎。
刚毅坚卓,汲取共克时艰精神力量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沿着参观路线前行,前面正对着的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触摸铜制的歌词,慷慨激昂的旋律在馆内响起。这首校歌,诞生于战火纷飞之时,高扬的爱国主义激励着西南联大学子投笔从戎,更是将爱国情怀代代相传到今天。
刘琳是馆内的一名大学生志愿讲解员,她分享了一个故事:当年昆明遭遇空袭,教授陈达带着学生们逃到了大山里,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大家席地而坐,他又开始给同学们授课。“西南联大的精神内涵就是刚毅坚卓。”刘琳说。
1946年,西南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北返。西南联大旧址保留了原教室、西南联大纪念碑、“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闻一多先生衣冠冢等历史遗存。芳草如茵的民主草坪,仿佛能看到当年师生们慷慨激昂的身影。
“西南联大并不是只在象牙塔里面办学,而是在思考整个国家民族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办学的使命。也正是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相连,它才有了如此卓著的育人成就。”李红英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02日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