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权威访谈·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16))
——访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
安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徽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
记者:2021年安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李锦斌:今年,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跑出“安徽速度”。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优,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我们要展现“安徽作为”。聚力打造“三地一区”,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我们要彰显“安徽姿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安徽将如何依靠创新来迈好第一步?
李锦斌:安徽将瞄准“四个面向”战略方向,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
第一,在原始创新上下功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我们将认真落实“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任务,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抓基石,加强前沿性探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行动;抓平台,注重战略性布局,继续抓好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抓攻坚,突破卡脖子技术,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卡点断点。
第二,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领跑一路。我们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培育高质量的千亿级企业、万亿级产业,持续优化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将锻造“长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加固“底板”,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钢铁、有色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布局“新板”,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江淮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建设。
第三,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重点抓好三件事:贯通“产学研”,建设科技大市场;聚焦“高精尖”,打造人才强磁场;接轨“沪苏浙”,构建创新共同体。
第四,在转化创新上下功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我们将做好碳中和工作,推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记者:安徽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何“扬皖所长”?
李锦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已从“全面参与”迈向“深度融合”。我们将从点上突破、块上链接、面上联动,实现与沪苏浙精准对接、等高对接、全域对接。
一是从点上突破,落实重点协同事项,实现与沪苏浙精准对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在具体,唯有具体才能深入,唯有深入才能见效。2020年9月10日召开的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负责同志专题视频会,部署了14项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同事项,我们以此为突破口,推动重点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好“高质量”文章,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化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联合攻关,高水平建设G60科创走廊,牵头抓好机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通航等5个产业联盟建设,协同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做好“一体化”文章,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共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加快推动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让安徽百姓更多享受一体化带来的制度红利。
二是从块上链接,打造5个区块链接,实现与沪苏浙等高对接。具体来说,就是共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共建“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共建各类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各市城区与沪苏浙相关市城区对口合作,推动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相关市(区)结对共建。其中,起到引领作用的是“一地六县”产业集中合作区,未来我们将把这里打造成在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山”理念转化样板区、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区、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一体化合作发展体制机制试验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
三是从面上联动,建设全省“一圈五区”,实现与沪苏浙全域对接。安徽经济布局已经从“北中南”自然地理三大板块逐步升级为“一圈五区”区域功能六大板块,全面融入一体化最关键的还是要激发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记者: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工作,安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
李锦斌:我们将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具体来说,就是抓好“三个治理”:
首先,加强源头治理,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我们将持续实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深入推进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长江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生物多样性是否得到改善。我们将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持续开展扬子鳄、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
其次,加强系统治理,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歼灭战。我们将继续紧盯重点问题抓整改,实行省市县三级领导“点对点、长对长”整改包保责任制,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坚决杜绝同类问题在同一地区再次出现、在不同地区反复出现,不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
其三,加强整体治理,构建生态资源保护长效机制。我们将抓好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新机制,在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三轮合作试点基础上,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推动从单一资金补偿向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拓展,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更好地用制度守护绿水青山。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6日 0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