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决胜脱贫攻坚  铸就历史伟业

本报记者  潘旭涛
2020年12月30日08:3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12月5日,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城南镇桃湾村小黄姜扶贫示范基地,村民捧起丰收的黄姜喜笑颜开。
  田凯平摄(人民视觉)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菜屯镇林海新村发展赤松茸种植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赵玉国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通过创办电子产品配件等企业,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胡攀学摄(人民视觉)

在云南省会泽县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小朋友们在玩耍。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12月27日,湖北省秭归县刚扩建完成的芝茅路在山间蜿蜒,加快沿线地区乡村振兴。
  郑 坤摄(人民视觉)

2020年,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铸就了一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伟业。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各地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战疫战贫两不误

11月23日,对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边疆村村民陈茂富来说,是难忘的一天。

这一天,包括沿河县在内的贵州省9个贫困县彻底摘掉贫困帽子,告别贫困历史。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陈茂富难掩激动。疫情发生后,他曾担心生活受冲击。但坚守在基层的党员干部、迅速落实的扶贫政策、有力的防控举措,消除了他和村民们的担忧。

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协同发力、合力攻坚,东部西部守望相助、协作攻坚,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外出务工是很多贫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疫情使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受阻,于是,一辆辆返岗专车穿梭在了全国各地。

2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的贫困户罗显杰很兴奋。当天,他坐上了驶向广东省惠州市的“贫困户返岗专车”。“今年受疫情影响,我们自己很难到广东打工,很感谢这趟返岗专车,为我们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罗显杰说。

罗显杰乘坐的是粤桂扶贫协作返岗专车,与他一同出发的还有其他56名农民工。出发前,防疫人员对车内外进行全面消毒,途中,随车医务人员不定期监测体温。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说,“受疫情影响,今年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推迟了,到2月底,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数量只有往年的40%。经过3月、4月两个月的努力,基本达到了去年水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人数达2973万人,是去年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08.9%。

疫情之下,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里往日的忙碌又回来了。

早春时节,在重庆市黔江区金溪镇被服厂扶贫车间里,数台缝纫机嗡嗡作响,20余名戴着口罩的工人,正加紧赶制年前的订单产品。坐在缝纫机旁,贫困户曾晓林说:“复工就意味着有收入,上班每月能有近2000元工资。”

到4月30日,中西部地区扶贫龙头企业复工率已达97.5%、扶贫车间复工率达97%。

疫情带来了扶贫产品的滞销问题。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将消费扶贫作为应对疫情、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举措。“为爱拼单”等成为不少消费活动的主题。

李旭瑛是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销售员。4月21日,李旭瑛度过了直播以来最忙的一天,她在淘宝直播了6个小时,不停地向网友推介柞水木耳,不少知名网红也同时在各自直播间帮忙带货。

当天,柞水木耳成了淘宝上最热销的商品。2000万网友涌进淘宝直播间,24吨木耳“秒光”,这相当于柞水县去年线上4个月的销量。网友们还发明了一个新词——蜂拥“耳”上。

柞水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小木耳是柞水县的扶贫大产业。如今,消费扶贫让小木耳有了大市场。

目前,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氛围初步形成。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中西部22个省份共认定136130个扶贫产品,涉及1836个县和39523个供应商,已销售2276.65亿元,超额完成了2000亿元的年度销售任务。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8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国上下一心、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近年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广大干部忙碌在田间地头,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汗水浸润热土。

干了1年驻村第一书记后,37岁的文雪松一头黑发变成白发。近日,他满头白发、手捧当地特产的照片在网上热传。

文雪松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巴塘县局副局长。去年5月,文雪松主动申请,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濯桑乡汉戈村担任第一书记。

汉戈村虽已实现了整村脱贫,但仍有部分村民收入不稳定。驻村1年多,文雪松工作很拼,不遗余力帮村民致富。

汉戈村种植着大片青稞。今年初,因为疫情原因,汉戈村的青稞饼干等产品一度滞销,急得文雪松四处想办法,最后他决定“亲自上阵”。从4月开始,他手捧汉戈村特产,面对摄像头当起了“带货主播”。2020年,汉戈村的黑青稞曲奇销售额达到了30万元。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目前,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8%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基本都参与到了产业扶贫之中。

年近花甲的门重权踩着雨靴,俯着身子,将洗去污泥的莲藕捡起,放入桶中。“洗干净后拿到车间加工成藕片,用一次性袋子封好,装车外调。”门重权说。

门重权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城西湖乡望淮村的脱贫户。之前在外地干了十来年的散工,主要帮人运输水产品,工作不稳定。现在,他成为了安徽徽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工作地点位于万亩莲藕产业扶贫基地。“现在我骑个电瓶车,从家到厂里不过20分钟,既方便照顾老伴,又能拿到稳定的收入,很知足。”门重权说。

门重权的工资是每天约150元。除此之外,他还流转给公司两亩多土地,每年能赚到约2000元的租金收入。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介绍说,832个贫困县全部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建成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许多贫困乡村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涌现出凉山花椒、怒江草果、临夏牛羊、南疆林果、藏区青稞牦牛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品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脱贫摘帽后,脱贫攻坚政策将保持稳定。

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可以考虑设个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

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

与脱贫同样重要的是防止返贫。各地普遍建立并全面实施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的机制。

对李竹喜来说,2020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

李竹喜家住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长村乡石山村。2018年,在村干部扶持下,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可今年春天,他的痛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又犯了,每个月需要花费四五百元医药费。“刚脱了贫,不会又要返贫吧?”李竹喜心里有点发慌。

李竹喜连续几个月进行大额医疗支出后,乡干部手机上的软件“郴州防贫大数据监测平台”预警了。驻村干部第一时间上门走访,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开始想办法帮这个家庭渡过难关。

村里为李竹喜安排了公益岗位,还为他申请了低保。渐渐地,李竹喜一家的生活又好起来了。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表示,部分已脱贫人口政策性收入占比较高、自我发展能力还显不足、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一旦扶贫政策断档,这些人很可能返贫。因此,需要建立实施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变事后帮扶为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及时发现风险、落实帮扶,实现贫困人口动态清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易地扶贫搬迁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2019年底已有920万贫困搬迁群众实现脱贫,今年剩余的40万贫困搬迁群众,各地也已完成相关退出工作。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靖安新区,149栋崭新的住宅高楼错落有致,这里是大规模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李升贵一家就住在这里。

今年3月,李升贵一家三口告别了石砌旧房,坐上政府组织的搬运车辆,免费住进了靖安新区70平方米的新房。

搬进新房后,李升贵成了附近蔬菜基地的工人。“我开始每月工资1400元,后来当了小组长,工资就涨到了2000元,比在老家种地收入高几倍呢!”李升贵说。

靖安新区已建成拥有3000个大棚的蔬菜基地,基地由一家重庆农业开发公司建设。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将把在靖安流转的4000亩土地打造成现代科技农业种植示范园区,可安排易地搬迁群众及周边乡镇贫困户1200人就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脱贫成就引来全球点赞。

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佐利克表示:“毫无疑问,这是消除贫困的历史上最大的飞跃。仅中国的努力,就极大促进了与世界减贫有关的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12月14日—15日,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举行,许多外国政要和专家线上线下参会。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说,中国为消除贫困制定了卓有远见的政策举措,采取了务实行动,匈牙利各方对此高度赞赏。中国减贫成就令人鼓舞。中国持续快速发展,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近日,土耳其主流媒体《光明报》出版了刊名为《为千年贫困画上句号》的专刊,详细介绍了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的智慧和方案。专刊内容包括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产业扶贫、东西部协作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5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减贫成就。专刊援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对中国脱贫攻坚的评价,称这是“史无前例的尝试”。

中国脱贫攻坚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12月15日,俄新社刊发题为《中国如何成功地让数亿人摆脱贫困》的报道称,受疫情影响,预计到2020年底,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将增加,而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国的脱贫经验值得学习。

近日,在尼日利亚主流媒体《国民报》上,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发表题为《中国脱贫对非洲的启示》的文章称,中国共产党带领14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非洲脱贫现在又多了一种“法宝”,可以学习利用中国消除贫困的经验。

文章介绍了中国的精准扶贫经验,指出:中国制定了脱贫攻坚路线图和行动计划,查明所有贫困人口和导致他们贫穷的因素。中国为每个贫困家庭和个人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帮助他们接受培训、就业、开办企业。

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近日表示,工业化、城镇化、融入全球贸易体系、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这些方面共同促成了中国的脱贫成就。

(责编:梁秋坪、马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