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的书记

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种下青山得金山

申亚欣 王钦 涂敏

2020年10月01日08:43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海雀村地处乌蒙山深处,曾经“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是有着“苦甲天下”之称的穷村子。

文正友2004年起担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有16个年头。

皮肤黝黑,腰杆笔直,文正友目光里写满“坚定”。他充满信心地说到:“海雀村2016年已经全部脱贫,去年有1户因病返贫,今年一定能完成全面脱贫的硬任务。”

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向记者介绍食用菌种植。人民网记者 王钦摄

守护“绿色银行”

“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

文正友回忆说:“原来太贫穷了,饭都吃不饱。山上光秃秃,房顶都是茅草盖的,刮风下雨就时常掀掉半边。”

上世纪80年底,海雀村的老支书文朝荣面对荒山石漠化的恶劣环境,毅然决定带着大家上山种树。

20多岁的文正友,跟着大家一起翻土、种树,手上磨出了泡。

三十多年如一日,海雀村山坡上栽上了华山松、马尾松,海雀村退耕还林,林地面积达14900亩,森林覆盖率上升至77.21%。

文正友担任村支书以后,精心守护这片林海。生态环境的改变令村里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海雀村坡上种苹果,树下种药材,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林海成为了村里的“绿色银行”。

做大“林下经济”

过去,海雀村村民住在低矮破旧“杈杈房”里,衣衫褴褛,食不果腹。

从“杈杈房”、茅草房,到土墙房,再到一栋栋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诉说着海雀村30年来的变化。

不畏烈日寒冬,文正友带领村民硬化路面、修建房屋。奔波路上虽然很累,文正友却觉得甜在心里。

他说到:“原来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买不上‘三大件’,现在村民们不仅人人有手机,还有64户买上了小轿车。”

村里富起来了,还要把外出务工的村民留下来。文正友琢磨起发展“林下经济”,中药材半夏等为村民带来了新收入。

海雀村探索把万亩林海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因地制宜探寻适合本地的产业。500亩苹果基地、10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225亩中药材、20万羽蛋鸡养殖场逐渐成型。全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了2020年初的16200元。

建设“富美海雀”

“每家每户注意了,室内室外要干干净净,屋前屋后不要乱堆乱放。”

清晨的海雀村沐浴在阳光中,村民开始一天的劳作。村里的喇叭上,也随之传来文正友的喊话声。

站在海雀村观景台远眺,满眼全是一望无际的绿色。30多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海雀村“种下青山得金山”的生动实践。

眺望着这片林海,文正友还有更多打算,乡村人居环境要整治,村民的素质还需要再提高,生态旅游要发展起来。“乡村振兴路上,海雀村不能掉队。”

然而,村民们习惯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村容村貌的卫生整治一度止步不前。硬朗的汉子也急得留下了眼泪,文正友拿出自己的储蓄1万多元,专门对卫生做的好的村民进行鼓励。

渐渐地,村里的环境更好了,村民们的幸福感也比以前更高了。文正友指着不远处干净整洁的小路感慨说:“村民早上放牛出去,都要提起胶桶和铁锹,路上把牛粪铲了,老百姓思想意识转变了。”

谈起下一步规划,文正友说,要壮大村集体经济,小康路上不能松劲,建设“富美海雀”久久为功。 

(责编:王政淇、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