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我国将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00公顷
红树林保护有了“路线图”
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红树林(摄于2019年12月)。 |
|
核心阅读
分布于我国南方沿海的红树林,不仅是防风消浪、净化海水的“海岸卫士”,还是固碳储碳的“海洋绿肺”。
如何更好保护红树林?日前,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将严格保护与科学修复相结合,划定了未来5年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到2025年,我国将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00公顷,其中,营造红树林905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750公顷……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科学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扩大红树林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整体改善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和珊瑚礁、盐沼、海草床等并列为重要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涨潮时,大片红树林会被海水淹没,成为鱼、虾、蟹、贝类等生长繁殖的庇护所;等到海水退去,红树林又会成为各种鸟类觅食的天堂。
目前,我国红树植物有37种,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司长吴志民说,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近20年来,我国红树林面积稳中有升,2019年增加到约2.9万公顷,红树林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不少威胁”,这些问题和威胁,在《行动计划》中都给予了重点考虑,将采取具体行动逐步解决。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介绍,《行动计划》以2020—2025年为实施周期,明确了预期的工作目标;针对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7项重点行动任务。
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严格监管
自然保护地是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渠道。我国现有红树林分布的自然保护地共52处(不包括港澳台),在这些保护地中,红树林面积为15944公顷,占全国55%以上。如何更好发挥自然保护地的作用?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袁继明说,我国红树林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滨海地带或海岛上,所在区域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一些保护地还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划而不管、管而不力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我们计划在当前正开展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中,严格控制将保护地内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地块调出保护地;并建立红树林资源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开展专项执法督察行动,加强红树林保护地的监管”。
《行动计划》提出将红树林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并明确了相关管控要求。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孙雪东说,红树林根据生态系统功能,分别属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将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严格监管。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将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督察,确保红树林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科学修复、重点保护,保障生态修复有序推进
在我国红树林栽植的北界——浙江,得益于近些年的滨海湿地保护和海岸线整治修复,在全球红树林递减的趋势下,当地红树林面积却在逐年递增,如今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
红树林种植成活率和保存率,是影响红树林修复成效的关键问题。以前,一些地方因不注重科学性,出现“年年种树不见树”的情况。《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的目标,那么,如何在实施过程中保证生态修复的科学性?
“要解决优良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外来有害物种防控、珍稀树种保护等难题,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通过科学技术的突破来带动和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另外,还要加强红树林的后期管控,使红树林前期有人栽、后期有人管。”周远波说,要全力保证红树林科学保护修复,采取自然恢复和适度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红树林进行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按照《行动计划》,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5省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红树林修复项目。为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自然资源部将利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中央财政资金渠道,支持地方开展红树林营造和退化红树林的抚育、提质改造等修复工作;在今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安排上,自然资源部和财政部投入6亿元,用于支持相关省区开展以红树林保护修复为主体的项目。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31日 13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