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夏日,清澈透亮的水面上,大片大片碧绿的莲叶舒展着身躯,朵朵粉红的荷花点缀其间……这片“水面清圆风荷举”的画卷,如今正展现在江苏省南通如皋市平园池村。
平园池村立足本村特色,深入挖掘田园生态、农耕文化、特色种植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一个5年前偏僻落后的农业村,迅速崛起为远近闻名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我们村大多是小块田,不适合推行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以前光靠农业,村民的收入并不高。”平园池村党支部书记刘炜建说。
莲藕栽植一直以来都是村里的支柱产业,每年夏天,这里大片的荷花都吸引不少村民驻足观赏。看到这些情景,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刘炜建的脑海里:“何不以荷花为主题,走‘农业+旅游’的道路呢?”
“农村要发展,不能仅仅依靠‘面朝黄土背朝天’, 我们深挖历史资源,将农村发展同旅游产业结合,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刘炜建说。几年来,平园池村整合财政扶持项目,拉动招商引资,投入500万改造农田、扩建荷塘,大力发展乡村休闲、生态农业观光。闲置的房屋变成了民宿,曾经的粮仓变成了农耕名俗文化馆,平园池村如今已是莲叶田田、荷香远溢。
除了荷花,平园池村四季皆有风景。春季的牡丹、秋季的菊花、冬季的温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来此休闲度假。依托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平园池村的村民们通过免费摊位销售莲藕、荷叶茶、有机稻米、微型盆景等特色农产品,平均年收入已从5年前的18000元增长到如今的29700元。
民俗文化,是平园池村旅游发展的另一大主题。如皋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有数百位百岁老人,而这份厚重的年龄,也深刻地凝聚在当地传承的传统民族工艺中。
五颜六色的粽子,你见过吗?在平园池村的农耕民俗文化馆,一位来自如皋的志愿者带着一群小学生握着花布,拉着细线,做着各种彩色“粽子”,吸引了众多游客围观。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做的是一种特殊的长寿香囊,而这位志愿者正是这项传统民族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唐筱梅。
“一开始做香囊粽子的时候,我都穿不过去线。”来自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范吴晗说,“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现在我做熟练了,做好的手工也能送给自己珍惜的人,我特别高兴!”
参与制作香囊只是平园池村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园池村从民俗中找亮点,从方法中找突破,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之路。
在平园池村,十几位身着旗袍的阿姨们举着传统的纸伞,穿行于荷塘的长廊上。远远望去,旗袍上红色的彩绘花纹,装点在白墙灰瓦与接天莲叶的背景中,甚是好看。
“我们村2017年成立了旗袍队,现在共有34位村民参与了进来,年龄30多岁到70多岁不等。”旗袍队的秦皖兰告诉记者,“平时有活动,我们就来表演旗袍秀,看着游客们拍照喝彩,我们也很开心。”
“传承民俗文化,让大家看得见发展,也记得住乡愁。”刘炜建说。徜徉在如花海般的平园池村,似乎也能体验到“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情思和遐想。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