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习近平的浓浓牵挂》系列报道之五

总书记和我话扶贫:“高原美丽乡村”从“三个好”到很多“好”

——回访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

马盛楠、杨阳、梁秋坪

2020年05月18日16:10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参加代表团审议。“脱贫”成了他与代表们的必谈话题。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人民网特别推出《两会时间:习近平的浓浓牵挂》系列报道,回访那些与习近平总书记当面交流过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在展现地方可喜变化和老百姓获得感同时,重温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

“卖面,贵德新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秋收之后的西宁大街小巷,时不时会看见或开着手扶拖拉机,或骑着三轮车卖面粉的贵德人。“你们是贵德哪里人?”“河阴大史家村的!”说起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老一辈的青海人都会感叹:“他们的地产量高,面好!我们生产队都眼热得很呢!”如今,很多扶贫干部说起大史家村,仍是连连夸赞:“大史家村的脱贫工作事事走在前面,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经验。”

大史家村的一处麦田。(甘海琼摄)

民族团结好、生态保护好、老百姓生活好!这是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青海省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当面向总书记汇报的大史家村“三个好”。2017年,大史家村整体脱贫;2018年大史家村年人均收入13412元。今年,我们再次走进大史家村,探寻这里更多的美好。

党员先锋冲在前 扶贫扶志扶信心

“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2016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毕生忠所在的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带领大史家村整体脱贫的毕生忠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大史家村党组织便民服务大厅。 (甘海琼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这也是我带领全村脱贫的一把‘密钥’。”毕生忠告诉记者,大史家村的党员同志都是脱贫路上的先锋,人人勇担当,事事为百姓,村里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脱贫前,大史家村对贫困户采取党员结对帮扶,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帮助贫困户树立信心、提高认识、提升技能。不少年轻党员带头种饲草料、发展温棚种植,为村里提供了带来了发展新思路。通过帮扶,全村人拧成了一股绳,不少贫困户都在村里有了固定工作,家庭收入增加了不少,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总书记叮嘱我们,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毕生忠说,在脱贫攻坚好政策的指引下,我们村实现了脱贫,大伙的“钱袋子”鼓了,可这“等靠要”思想并没有完全改变,扶贫先要扶志,思想不转变,脱贫效果也很难持续。

正在清运生活垃圾的大史家村村民。(甘海琼摄)

如何让“等靠要”的村民“动起来”?村里决定将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留给了他们,按70元/天计薪,不定期检查。尝到甜头的贫困户渐渐实现了从被强制到自愿劳作的思想转变,不再处处说贫,言必称贫,从思想上慢慢淡化了“贫困意识”。

“不仅要让脱贫户转变思想观念,更要让扶贫干部转变思想。”在毕生忠的带领下,大史家村通过制定《支部书记职责》《支部工作制度》《村级民主管理制度》等20多项制度,让党员干部更有凝聚力、更有战斗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我们会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乡亲们一起干出美好乡村,带领乡亲们奔向美好生活。”毕生忠说。

产业发展活起来 乡亲腰包鼓起来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在脱贫攻坚战全面打赢之际,“后2020”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抓关键、明方向、定遵循。

2016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与代表们畅聊,详细询问青海砖瓦产业发展情况。

大史家村加气砌块新型建材厂。(甘海琼摄)

“我们以前有个大型砖瓦厂,现在停办了,政府引导我们建了新型的建材企业,环保可持续发展。”毕生忠当面向总书记报告了村子里产业转型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史家村搞起村集体经济,办起砖瓦厂,村民们收入很可观。2015年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砖瓦厂负债累累。老百姓的“饭碗”怎么保?“传统产业必须转型升级,才能跟上了市场需要。”毕生忠当机立断,转型发展。在政府的帮助下,粘土砖厂转型升级为加气砌块的新型建材厂,厂子效益越来越好,两年内还清所有债务,村民们的“饭碗”越端越牢。

“总书记曾经说过,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现在我们一边研究政策,一边研究市场,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村里发展更多特色产业,努力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毕生忠说。

大史家村的农家乐。(甘海琼摄)

2010年起,大史家村积极推进乡村旅游,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如今村里农家乐已发展到了23户,每户年纯收入从7万元到23万元不等。最近,毕生忠又瞄上了新商机,开始筹建大史家村精准扶贫后续产业园。“我们打算把产业园做成汽车销售、汽车零部件批发城,预计能解决村里一百多个剩余劳动力,年底就能建成。”

山之宗,水之源,如今的大史家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毕生忠的带领下,村干部干事热情高涨,村民致富信心十足,村里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毕生忠高兴地说道,“下一步,我们计划发展农村电商经济,把我们村的农副产品推向市场。”

生态环境美起来 百姓日子甜起来

“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6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谆谆叮嘱至今言犹在耳。

“总书记的嘱托已像一颗种子深深植根于青海,埋进了每一位人大代表的心中,极大地提升人大代表为民服务、履职尽责的信念和斗志。”毕生忠说。

大史家村村容绿化。(甘海琼摄)

义务植树是大史家村传统风尚。虽然大史家村以规模强大、发展迅猛的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为经济支柱和发展方向,但群众的爱绿、植绿、兴绿、护绿意识丝毫不减,全村绿树成荫、林茂粮丰。正因为对绿色的珍视,大史家村人对外提起家乡时,总能自豪地说:“很多人说黄河水是黄的,但在我们那里,黄河水是清的。”

近几年,大史家村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把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打造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大史家村始终走在前面、争当典范,从农村危房改造、道路硬化、水渠清淤疏浚到生活垃圾处置、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村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让村民们享受到“高原美丽乡村”新生活。

初春从贵德梅次山远眺黄河。(甘海琼摄)

“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让吃着黄河水长大的毕生忠打开了新思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一辈的大史家村人在黄河岸边的滩地上种下了700多亩林地。从贵德县梅次山远眺黄河,毕生忠心想,“黄河流经海南州长达400多公里,我们可以在保护好黄河沿线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好黄河资源。接下来,我们打算深入挖掘贵德县的黄河文化,发展全域生态旅游,让更多人感受大史家村好、贵德的美、黄河的魂。”

波澜壮阔的黄河之水滚滚东流,绿色发展的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全国人大代表毕生忠履职的脚步片刻不敢停歇,黄河岸边的大史家村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四年前我向总书记汇报了大史家村的‘三个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大史家村又多了很多‘好’,未来还会有更多‘好’,我相信大史家村会一直好下去!”毕生忠信心满满。

 

 

(责编:曹昆)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