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 | 一方土炕见证他的人民情怀

2020年05月12日12:24  来源:新华社
 

  11日,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同村民坐在炕沿上拉家常。

  2020年,习近平在山西大同市西坪镇坊城新村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走村入户、同群众一起坐在炕上“唠嗑”的镜头,经常出现在他的考察调研中。

  2015年,习近平回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炕”是承载中国北方群众衣食住行的生活原件。从东北到关中,在城市以外,土炕用它的厚实与炙热散漫着乡村的烟火。

  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习近平对“炕”有着特殊的情结。

  上世纪60年代末,15岁的他从北京到梁家河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他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

  一方土炕、一盏煤油灯,陪伴着习近平读书成长。村民也被这个博学的年轻人吸引,常常在窑洞土炕上听他纵论古今,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自那时便扎下了根。

  土炕之于习近平,是一段与黄土高原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记忆,是沉淀在心底的乡愁。时过境迁,忆苦思甜,愈发激荡着他强烈的为民情怀。

  带着朴素的深情,党的十八大以来,炕头话家常、问冷暖,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访贫问苦、解锁问题的一把“钥匙”。

  2012年,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在农村,“上炕”也是待客之道,主客形如一家。

  村民问:“会不会盘腿?”习近平笑着说:“我会,试试嘛,盘腿是没问题。”

  2012年12月29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40多天的习近平,赶赴河北省阜平县两个特困村,只为了看真贫。在村民家中,他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2017年,习近平在赵家洼村特困户刘福有家中察看扶贫手册。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在山西岢岚县赵家洼村特困户刘福有家,习近平坐在炕沿上,招呼老两口在自己身旁坐下,对他们说,“来,咱们拉拉话。”从种地、旱情到打工,习近平都细致询问,关切一家人最重要的生计。

  炕头话家常的场景,还出现在内蒙古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宁夏杨岭村村民马克俊家、甘肃元古堆村马岗家……

  点滴细节,把党中央的牵挂送到乡亲们心里,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把“炕”上唠的大事小事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2017年,习近平在德胜村村民徐万家察看住房、生活设施、年货准备情况。张铎 摄

  亲自摸一摸、看一看乡亲们的炕头,才能感知群众生活的冷暖。

  在河北张北县小二台镇的贫困村德胜村里,看到群众徐万家烧的炕,习近平特意用手摸了摸,试试暖不暖。

  来到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吕有章的新家,习近平关心火炕取暖效果。

  在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习近平察看起居室、厨房、牛羊圈、果园和农机具,了解一家人生产生活情况。阿卜都克尤木回忆,总书记走进他们住的抗震安居富民房,俯身摸了摸起居室炕上的地毯,特地问了一句,家里的炕热不热。

  一方炕头,散发着感动人心的温暖,映照出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

(责编:杨光宇、曹昆)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