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脱贫攻坚收官战 第一书记怎么干(深度关注)

2020年03月31日05:3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如何解决制约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地区的驻村第一书记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我们采访了几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关注他们是如何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群众苦干实干的。

  ——编  者

  

  贵州威宁县新华村第一书记李晓东——

  不让贫困户因疫返贫

  本报记者  汪志球

  治病,行。治贫,一如精湛的医术,李晓东也在行。

  “有李书记在,村里疫情防控、春耕生产,大家心里有底。”对于自己这个来自省城大医院的“老搭档”,新华村党支部书记罗孝祥心里又喜欢又敬佩。如何做好今年的春耕备耕,他和村干部仔细研究,决定把去年规模种植的萝卜改为大豆和芸豆,这样更加有利于销售和储存。目前,全村已流转出土地315亩,正准备芸豆和大豆种子,备齐后即投入种植。

  2018年,贵州省人民医院门诊部副主任李晓东主动申请去地处乌蒙山深处的贫困山村,当起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新华村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这里海拔高、山多地少,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广种薄收。

  驻村的前3个月,李晓东与1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促膝交谈,发现村民“等靠要”、容易放弃的思想普遍存在,解决不了村民脑子里的问题,脱贫难,就像医生要找到病因一样。

  扶贫先扶志。李晓东从村两委班子担责履职入手,严格执行党支部“三会一课”和考核制度,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召开党员会、村委会、村民大会等,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为大家答疑解惑,使群众认识到“扶贫是相互共赢,要扶的是自己的志”。他还总结出调研问题、对比方法、统筹推进、培训检查等工作法,教授给全村党员干部,村“两委”作风明显改善。

  虽然思想工作难做,但是,一旦做通,接下来的各项工作就会顺利很多。

  土地贫瘠,再种低效农作物,脱贫就是句空话。“只有调整结构,改掉玉米种植。”李晓东与党员干部和村民开会十余次,研讨推进种核桃、板栗、花椒等,算长远账、实效账,推动全村迅速种植核桃、板栗、花椒1000多亩,同时,帮助村里共同办起养鸡场、养牛场,贫困户既有务工收入又有分红,拓宽了贫困村民的收入来源。

  疫情发生后,李晓东在朋友圈发出倡议征集防疫用品,朋友们看到他发布的求购信息后纷纷积极支持捐助。虽然患有臀部筋膜炎,他还是一瘸一拐地跑了多家药店,最终通过各种方式凑到1000多个口罩和手套等防疫物资。

  “虽然我们村已经脱贫出列,但是疫情给春耕、农产品销售带来影响,我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带领村民做好眼前的春耕,不误农时,巩固好脱贫的成果,决不让贫困户因疫返贫。”李晓东坚定地说。

  

  甘肃岷县百花村第一书记侯永平——

  大学老师种当归

  本报记者  王锦涛

  百花村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秦许乡,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村:180多户村民,依山建屋,种地为生,吃的山泉水,住的土坯房。截至2019年初,还有72户贫困户。

  2019年的元旦刚过,在甘肃农业大学工作的侯永平,来到百花村任第一书记。村里人听说,新来的第一书记是大学老师,觉得挺稀罕。可看到瘦高个、黑皮肤的侯永平,乡亲们觉得更像是农民。算起来,这是侯永平第二次当第一书记。“之前也干过3年第一书记。”侯永平说,和上次一样,这回又是主动请缨。侯永平记得初到百花村的情景,朔风劲、积雪厚,绵延的大山,贫瘠的村落,令他印象深刻。

  “咱们没有明显的特色资源,距县城较远,如若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土地上想办法,从种养上找出路。”一进百花村,村两委班子就没把侯永平当外人。经过几个月的入户调研,侯永平走遍了村里的家家户户,摸透了村民的脾气秉性。“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侯永平说,他心里已经有了谱,“百花的土地上,自有灵丹妙‘药’。”

  “药”是中药材,当地的种植历史,传承了上千年。整个岷县,有数百种中药材,大面积种植的有当归、黄芪和党参,百花村以种植当归为主,春天下苗,夏天锄草,秋天采挖,祖祖辈辈周而复始。不过,侯永平发现,百花村的这味“脱贫药”,还欠些火候:村里都是熟地,育出来的当归苗,品质不如山里好。村民还告诉他,近年来,村里的当归常生病。

  侯永平从原单位请来专家会诊,对症下药,根治了病害,去年,当归亩产增收160多斤,增收400多元,36户贫困户摘了穷帽子。侯永平还多次请来专家,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刷新了村民的老经验、土办法,掌握了新技术,了解了新品种,从育苗、定植、管理、施肥、预防病虫害完成了观念迭代,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在专家帮扶下,培育出了熟地种植的高品质当归苗。

  如今,又到了当归种植的时节,村民们早出晚归,正忙碌地栽种着希望。侯永平与大家一边抗击疫情,一边探讨药材种植,有了去年的丰产增收,村民今年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更高了。

  “今年,还有一件重要事儿,就是强班子育骨干。”侯永平说,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的一个问题是“老龄化”,他打算将热心公益的年轻人,培养成村班子后备队伍,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带好班子、抓好制度,凝聚合力、激发活力,为村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云南会泽县拖落村第一书记边静——

  冲着难事办  盯着项目干

  本报记者  徐元锋

  山花烂漫的春天里,眼瞅着新建的两个钢架大棚即将派上用场,边静心里觉得很踏实。作为云南省审计厅派驻到拖落村的第一书记,她和“小伙伴”们多方协调,去年建起三个辣椒育苗大棚,引进新品种,当年就发挥效益:每亩增产约50斤。

  拖落村地处集中连片贫困的乌蒙山腹地,位于云南省会泽县。记者从会泽县城出发,一路爬坡过坎,车子在“山肚子”里穿行一个多小时才到。镇党委副书记林德能说,拖落村以前在镇里最“拖落”,如今有了大变化。五年多来,拖落村的37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只剩下12户,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去年整村出列。

  边静2018年2月到拖落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派驻期满,今年因为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保持派驻队伍稳定,过完年边静又回到村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3名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们一道起早贪黑,在拖落村设起“卡点”,落实防控措施。抓住各地复工复产机会,动员村民外出务工,村里10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基本都出去了。

  她告诉记者,工作中有时也“着急上火”。比如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房盖好了,有的贫困户就是不搬,一会说没钱买家具,一会说没时间打扫屋子,边静就和村干部一起帮着买家具打扫房间。“搬新房拆旧房是国家硬政策,只有磨破嘴皮解释,村民才能一点点逐渐接受。”说起这些,她感触很深。

  边静一年要在村里驻够200天,拖落村偏远,昆明的家是顾不上了。和记者出村部看大棚,一个小女孩喊着“妈妈、妈妈”追了出来。边静不好意思地解释:“因为疫情孩子还没入园,家里老人年纪大了还需要照顾,只好带上孩子来村里。”

  边静观察,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里,见效最快的是外出务工,一年能赚好几万;中期要靠扶贫产业;而最长远也是最根本的,是抓好村民素质和乡村教育。审计厅挂钩以来,拖落村硬件变化天翻地覆:进村通组的道路硬化了,主路还装了路灯;156平方米的卫生室拔地而起,头疼脑热小病不出村;新建的学校占地22亩,设施条件全镇一流,120个孩子寄宿住校,离家远的学生也有热腾腾的午饭吃了。而发展产业,村里主要靠“双椒致富”——辣椒正改良新品种,花椒产业从无到有。也是去年,边静他们帮着联系拉来20多万棵花椒种苗,免费发给群众种到陡坡地上。边静说:“这5000亩花椒3年挂果5年进入丰产期,村民能持续受益。”

  下一步,边静介绍,主要是脱贫攻坚查缺补漏,并利用好沪滇对口帮扶项目,把村民活动场所的厕所厨房修好,把村里的大喇叭利用起来,播放脱贫致富、乡风文明的节目。边静笑言,脱贫攻坚不获全胜,我们不收兵,“不让一个人掉队!”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31日 19 版)
(责编: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