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

朱永新:化“危”为“机”,把网络学习的实验场变成未来教育的现实

2020年03月05日18:09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开栏的话】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读懂“中国之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2020年1月2日起,人民网推出《中国之治》栏目,围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维度,聚焦“中国之治”,解析发展背后的“中国密码”。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在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教育部就学生返校、考试、就业等问题推出了“国家网络云课堂”、加大线上招聘力度等一系列应对举措。抗击疫情期间,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挖掘抗疫中的教育价值?互联网的助力是解决不时之需,还是借此契机成为全民教育的新场景?《中国之治》栏目本期邀请的对话嘉宾是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共同探讨化“危”为“机”,把网络学习的实验场变成未来教育的现实。

不能忽视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真实感人故事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面对这样一场疫情,我们除了教会孩子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还应当传递哪些有价值的理念和认知?

朱永新:习近平总书记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这既是当前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的需要,也提出了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长远任务。

就长远来说,培养青少年儿童具备科学精神和现代人的科学素养,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学校教育树德立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坦白说,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教育系统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单就公众科学素养而言,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仅有8.47%(2018年中国科协调查数据),与美国28%(2018)、加拿大 42%(2014年)、瑞典35%(2005年)等国数据相比,差距甚远。此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全社会动员抗击疫情这个过程本身,是极好的素材和教育契机。目前,全国大中小学因为疫情还没有开学,青少年儿童居家自学,学什么?一定不能忽视了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这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医务工作者等一线工作人员的担当、勇气和极大牺牲,广大民众的自觉自律和自治,志愿精神的弘扬,甚至包括各种严峻情况、各种矛盾、恐慌焦虑以及愤懑的情绪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素材。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理解、认同、关心他们,在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们,是非常重要的精神价值教育契机。我建议,这次疫情结束之后,学校系统应该集中安排一些专题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对这次声势浩大的抗击疫情人民战争进行再认识、再总结、再反思。

提升互联网时代教育治理能力

人民网:目前就学生返校、考试、就业等问题教育部采取了“国家网络云课堂”、加大线上招聘力度等一系列应对举措,您如何看?

朱永新:这些措施,都是应急之举,是必要的。对其效果,要分两面看。一方面,有积极的一面,这些应急之举,首先满足了当前疫情时期的特殊需要。其次,这些举措,借助于互联网开展的教育教学和其他教育管理活动,本身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可以说,为了应对疫情,我们提前试水了一次大规模的互联网+教育,开展了一次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互联网教育实验。我想,应该把这里面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巩固下来,成为后疫情时期的常态举措,从而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上一个台阶。

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看,这里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国家教育平台上的资源相对不足,名师名家教学的“表演”色彩比较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资源较少;教师的互联网素养准备不足,许多人不会实验网络教学,不会制作课件;大部分家庭的带宽、网速等明显不能适应大规模网络教育,地区办学条件的差异有可能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等等。所以,我们也应该及时总结这次相对被动地大规模使用互联网的经验教训,继续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坚定不移地推进网络教育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整合,把这个发展方向坚持下去,该市场化的市场化,该纳入公共服务的要纳入,不断提升国家教育信息化水平,丰富我国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提升互联网时代教育治理能力。

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2.0规划

人民网:您提出过“疫情,也许是一次契机,是一次把坏事变成推进教育变革的机遇”,应该从何入手,抓住这次教育机会,转“危”转为“机”?

朱永新:是的,“危”与“机”总是携手而来。人类社会每成功应对一次危机,就会前进一步。教育系统应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本身付出了巨大努力,在几个方向上取得了进步:第一,我们的教育资源整合能力;第二,我们借助网络开展大规模在线学习的组织能力;第三,学校主动对接家庭促进家校共育的能力。就教育变革而言,这次疫情已经显示了网络教育的强大支持能力。

仅以我们新教育实验团队而言,2月2日起,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培训中心组织专家和优秀教师团队精心研发在线录播微课程,包括晨诵、整本书共读、百首名曲欣赏、百幅名画欣赏等。自2月3日起至2月14日,推送微课近300节,受到父母和学生的一致欢迎,微课视频点击数超过500000次。2月21日起至3月3日,每晚19:30,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杭州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朱雪晴老师开设《新教育在银河》通识课程,每天晚上同步现场听课人数超过25000人。“大疫面前,勇敢成长”——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公益课,是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中关于注重“生命教育”精神,特别邀请全国生命教育领域百位专家、学者、名师,是面向青少年开讲的生命教育课堂,在延期开学期间每晚8点直播,引导广大青少年朋友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每次平均听课的学生在3000人以上。2月10日至3月13日,新教育基金会联合宜格思英语发起180堂自然拼读外教直播课,通过欧美外教在线伴读,用屏幕带师生重返校园,为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窗。而新阅读研究所开展的“新阅读,喜说写”公益课程,不到一周报名人数就超过了11万人。这样的课堂规模,在传统学校的传统课堂是难以想象的。

疫情过后,国家应该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2.0规划,并将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任务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不仅如此,我们还应不失时机地丰富教育服务的供给模式,按照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推进人人可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服务网络;学校应该抓住机遇,在改善网络基础条件的基础上,致力于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能力;同时,要适应高中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需要以及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中小学校应该加大课程开发建设的力度,加大主动推进家校合作的力度。

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基础内容

人民网:疫情防控期间在推进网上日常教学基础上,教育系统还应当注重抓好哪些问题?

朱永新:教育系统人数庞大,面对疫情,首当其冲的任务当然是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务必按照中央和各地统一部署,继续全力加强疫情防控工作。

其次,教育系统必须全力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生命是最可宝贵的。要做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工作,同时努力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大家正确面对疫情,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尽快战胜这场灾难,稳定人心。要做好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指导,缓解父母和学生的焦虑情绪。

第三,教育系统要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教育。天灾无情人有情,全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团结、坚韧、互助和无私奉献,各地区表现出来的全国一盘棋,同胞手足情,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素材。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每天应精选、及时推送全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感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指导学生关注疫情防控进展,感受中国人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全力抗击疫情的可歌可泣先进事迹。

此次疫情也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机会。我们看到,这次疫情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生命体验课。

生命与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教育,帮助一个生命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通过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帮助每一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命教育,首先要关注自然的生命。人的肉身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基础是1,其它是1后面的0。如果我们的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安全与健康,从最基本的学会勤洗手洗手,懂得何时戴口罩,学会紧急避险与自我保护,养成科学膳食、锻炼身体、合理作息的良好习惯,严格禁食野生动物,懂得敬畏自然,懂得敬畏生命等等,这些基本的1写好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就打牢了。

生命教育,其次要关注社会的生命。这是生命的宽度。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要与别人打交道,如何成为受人欢迎受人尊重的人?如何学会心理换位,如何理解、宽容、尊重别人,都是需要学习的。

生命教育,还要关注精神的生命。这是生命的高度。人是一个符号性动物,人是要有价值观和信仰的,人是要过精神生活的。人是要通过阅读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的。

这些内容,在《新生命教育》读本中都有详细的介绍。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指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生死与共、和谐相处的生命关系,应该成为教育的基础内容。

第四,教育系统要通过疫情期间网络教学的实践,检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要对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情况进行调研,对平台的易用性、资源的丰富性、教师网络教学的能力、网络学习的效果等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作为下一阶段改革的依据。

第五,教育系统要全面推进学校家庭合作共育。疫情期间,父母和成年人对学生居家学习的作用加大了。学校必须充分调动家庭的积极性,强化家校合作,做好家校共育。学校要通过指导家庭读书活动、引导家庭共同体育活动等方式,指导家庭增进亲子关系。而对于年龄较低的学生,学校还要指导父母做学生居家学习的好助手,帮助学生做好居家学习生活计划。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促进教育公平

人民网:未来应如何更加系统地规划和建设线上教育资源平台以及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更加立体、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朱永新:这一次的疫情,为我们关注未来学校、关注未来的学习中心、关注未来的教育方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有人说,这是一场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也有人说,这是对未来学校的一次新的呼唤;又有人说,这一次把我们未来学习中心的概念进一步拉到了现场;还有的人说,朱老师你的未来学校理想更可能实现了。

我觉得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理解,这次疫情对我们更好地思考未来教育的形态——如何更好地思考未来如何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来推进教育的变革,如何把学校和社会,把网络学习、家居学习、学校学习、社区学习连成一线,变成一体,都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

我一直呼吁,应尽快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线上学习中心),这个平台应该汇集全国、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课程资源,由国家统一采购,免费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并优化课程分类,加强选课指导,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持续动态更新。现有互联网教育技术条件,已经能够做到覆盖城乡的国家课程资源体系建设,满足个体学习的特色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也能保证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享有一样的教育品质。而各地应着力开发适合本土教育需求、各具特点的课程资源,以此作为国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同一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建设。各学校应着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积极适应“互联网+教育”趋势需要,对学生使用网络课程资源给予必要的指导,并负责作业批改、答疑解惑、学习咨询等,而非强制要求人人上网课。

在教学评价方面,首先应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第三方教育考试与评价机构,建立独立于政府和学校或政府和招生单位之外的专业学术机构。从教育与科学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第三方教育考试与评价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应该成为我国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次,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技术模式,尽快构建一套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学习中心构架的、有效、可靠、可信的教育评价方式和方法。比如“学分银行”制度,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存储、认证、积累、转换。目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教育公平。(宋子节)

(责编:宋子节、岳弘彬)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