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建设和谐美满幸福家庭

卢少平

2020年01月17日14:03  来源:人民网
 

又是一年佳节到。2015年2月17日,习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习主席的这些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了家庭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建设和谐幸福美满家庭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建设和谐美满幸福家庭,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应该是世界上最有家国情怀、最重视家庭建设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礼记》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思想。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加强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建设,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天下大同的宏愿。

纵览中华文明史,有关家书、家教、家训等方面的故事典籍汗牛充栋、灿若繁星。孔门庭训、诸葛教子、岳母刺字等一个个家教故事耳熟能详,《百家姓》《弟子规》《颜氏家训》《了凡四训》等一部部家训经典流传久远,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化作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课堂,也是每个人养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一场所。家庭建设的质量好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家庭观念的缺失容易导致社会问题的爆发。近年来,尽管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家庭建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家庭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一些领导干部丢掉了“廉洁齐家”“勤政为民”的传统家德,导致奢靡之风盛行,特权思想严重;不少群众缺失了“勤俭节约”“甘于奉献”的良好作风,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度成为时尚。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从家庭这个“细胞”上进行防治,切除社会发展的“病灶”。

家庭环境对于个人成长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蒙学经典《三字经》上就有这样几句话,叫做:“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这类典故充分说明良好环境有益于孩子精神品质的形成。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习主席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并特别强调,每一个家庭既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又要帮助他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这样才能为孩子茁壮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品德基础和人格基础。良好的家风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道德素养,甚至可以让子孙后辈受用终身。

建设和谐幸福美满家庭,重点突出家庭美德培育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建设建什么?关键是要突出家庭美德培育这个重点,画好和谐美满家庭“标准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孕育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对每一个人的教化最直接,对每一个家庭的影响最深远。历史上一些名门望族世家,无不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有一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据《裴氏家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起于周秦,盛于隋唐,延及宋元明清直到今天。裴氏家族绵延辉煌两千多年的秘诀,源于家族崇文重教,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从而形成“将相接武、公候一门”家族盛况,打破了“富贵不过三代”的民间俗语。今天,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涵养家庭建设,就是要让家庭成员懂得精神战胜物质,才是境界;懂得忠孝仁义、礼义廉耻,才是人本;懂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才是情怀;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才是生活;懂得“积德之家,必无灾殃”,才是幸福。从而纯正家德家风、严格家规家教,养成孝老爱幼、夫妻恩爱、诚实守信、与人为善、谦让宽厚、遵纪守法的良好家庭氛围。

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毛泽东同志从西柏坡进京时,竟找不到一件不带补丁的衣服,50年代的一件睡衣,到了逝世前还在穿,上面竟补了73个补丁。习近平曾经为穿他姐姐的旧鞋子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父亲就让他把花鞋染黑了穿。一件带补丁的睡衣,一双染黑了的旧花鞋,穿越半世纪,勤俭持家的家风一脉相承,昭示世人。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不再像过去那样精打细算,这是社会的进步,但勤俭持家的家风不能丢。前两年,72岁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衣着朴素在机场排队等候出租车的照片刷屏网络。要知道华为那一年销售额近4000亿,净利润369亿。高利润没有专车没有助理,有钱还如此朴素简约,体现一个中国企业家优秀品行。家庭开支也要合理节约,“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勤俭持家过日子不丢人,勤俭持家是对传统的尊承,是一种真正的富有!

建设和谐幸福美满家庭,要在注重日常生活养成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家庭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进入新时代,家庭建设怎么建?应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家庭美德融入日常生活,付诸一言一行之中。

明德致远,坚持培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同根、同源,在本质上也是息息相通的。习主席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道德追求,为当代社会家庭建设确立了时代坐标、指明了努力方向。国无德不强,家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建设和谐幸福美满家庭首先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贯穿于家庭建设全过程,落到日常生活之中。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的落地、落实,关键在于日常生活的落细、落小。要围绕“治家教子”“修身养性”“立身做人”等细小方面展开,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知道什么是好的、会受到赞许,什么是坏的、会受到谴责,从而凝聚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想自觉和道德品质。

立身为旗,父母要当好孩子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颜氏家训》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好的学习对象,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一刻不停地注视大人言行。父母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对待邻里、同事和社会的原则,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都会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直接影响孩子的认识和行为。比如父母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父母认真,孩子做事就会严谨;父母尽责,孩子就知道担当的价值;父母仁爱,孩子的心就能宽广善良充满阳光。对子女的教育,首要的在于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教他们做事。

欲小为之,要求孩子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生活本来就是具体的、琐碎的,生活小节、生活细节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以及一个家庭的家风。慎初,抓好“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先入为主,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对于孩子的第一次哭闹、第一次撒泼耍赖、第一次犯错误等不良习惯,家长的妥协、无视,就是对孩子的一种纵容,正所谓“其始不立,其卒不成”。谨小,从细微处入手。《弟子规》里有诸多此类细节要求,如“出必告,反必面”,“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等等。要教育孩子培养严谨的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常省,检视行为习惯。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更是在不断反省总结中成长起来的。家长要求孩子经常进行省察自身,能够使孩子积累更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品德思维水平和判断能力。

耕学不辍,使孩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古语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历代家训都特别重视读书学习的明理益能、振家出仕的价值。扬州个园里有副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讲出了家庭兴旺与家风传承的要义,就是耕学不辍,以学治家。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求知的动力。犹太人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很小时,就用蜜糖水粘在《圣经》上,然后让孩子用手翻书,孩子不经意地把手放进嘴里,会感到书上的甜味,在幼小的心灵里,对书本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书是甜的,学习是快乐的!美国教育家霍利斯·曼说过,“一个没有书的家,就像一间没有窗的房子。”家里可以没有豪华的家具,但一定要有书柜;家庭居室再狭小,但总能够放得下书架。家长带头学,孩子自觉学,人人参与学,饱读诗书,自信而明达,久闻书香,浩然之气丰沛。重视学习的家庭,往往包含学以明志、学以修身、学以益智、学以致用的优秀元素,是孩子志向形成、理想放飞的“大本营”。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善学、爱学、终身学的习惯,通过学习增智强能,追求梦想,立业兴邦。

家和业兴,形成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 家和万事兴,形成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关键在处理好三种关系。处理好夫妻关系。夫妻双方都要担起家庭责任,尽好教育孩子、分担家务之责;要相互理解尊重,双方要多沟通,多肯定、多鼓励,多一些宽容大度,婚姻就像舞蹈,当对方前进时自己要退一步;要善于经营婚姻。佳偶非天成。经营婚姻,不仅是指物质,更多的还在于精神: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等。家可以不是奢华的,但一定应该是温馨的,这需要我们用心去维护,用爱去浇灌。处理好长幼关系。长幼有序是家庭建设的重要方面,只有家庭成员自觉做到尊老爱幼,才能稳固家庭和谐的根基。在孝敬老人方面,百善孝为先是根本,但老人更希望在某些问题上得到儿女的尊重和理解。在关爱孩子上,尊重孩子个体发展,多关注他们内心真正的精神需求,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不要给孩子创造充满敌意的家庭。处理好兄弟姐妹关系。兄弟姐妹手足情深,是华夏民族血缘基本的人伦情感,是人际间最亲密、最可信赖的关系之一。要讲亲情,兄弟姐妹即使有了摩擦,产生争执,但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要有担当,一个家庭要和睦发展,需要兄弟姐妹齐心协力。要有度量,遇事遇利互让而不是互争。让我们一起牢记习主席的深情告诫“当今社会快速变化,人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 (作者系东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副主任,少将) 

(责编:岳弘彬)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