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十二月的哈尔滨,大雪如期而至,纷纷扬扬,屋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记者与黑龙江省画院荣誉院长、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的对话也是围绕冰雪展开的。
虽已85岁高龄,但于志学精神焕发、满腔热情。“我的家乡在黑龙江肇东一个小村子,冬季,大地被冰雪覆盖,树上结满了树挂,房顶上也盖着绵软厚重的积雪,阳光照在地上、树上、房顶,晶莹闪耀、熠熠生辉,黑土地浑厚博大,神奇而壮美。那时我就感叹如果能将这美好的景象画下来该多好。”小时候对于家乡冰雪的记忆仍然清晰地浮现在于志学的脑海里,成为他后期创作冰雪画的动力之源。
“过去一提到北方感觉没有什么可画的,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山也不雄伟,平平的;山也没有纹理可画,都是被白雪覆盖,不可上笔也不可上墨。除了树林以外别的什么也没有。”于志学说。他进一步解释千年来北国风光不入画的瓶颈:中国画的审美要求墨韵生动,白纸画白雪不用白粉,而北方的最大特色就是白色的冰雪,而墨是黑的,如果墨都上不了,何来墨韵。因此传统画雪都采用留白的方法,根本表达不出千里冰封的北疆冰雪大千世界。于志学下定决心要找到一把“打开北国冰雪风光大门的钥匙”。
要想表现前人从未表现过的塞外冰雪大自然,就必须到冰天雪地中体验生活。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于志学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大兴安岭,在这片莽莽雪原中,跟随鄂温克族老猎户拉吉米在当地生活、采风。“当年拉吉米老人带领我在原始森林写生,晨曦中,我发现了雪地里一条黑带流过,我激动地问拉吉米,他告诉我冬天里雪地上的河水都是黑色的。我兴奋地跑到河边观察,忍不住喊起来‘我的画可以上墨了!’”回忆当年,于志学难掩兴奋。
面对中国传统雪景画没有表现过的领域,他如同着了魔,一头扎进零下4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写生,不顾天冷冻僵的手指,不断绘画、钻研,有时几天几夜不合眼,终于在多年的实践中得出结论:若要画出北国的冰天雪地,画出那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世界,就必须直接画白色的冰雪。他不停地试验、反复摸索,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画了撕、撕了画,不知经过多少的失败和挫折,他终于找到了描绘冰雪最理想的材料——明矾水。“以矾水入墨操作起来,应用自如,不但不滞笔,还能在宣纸上固定笔迹,经得起笔法的反复叠加。”于志学说。
冰雪画中传递出来的乐观、大气与豪迈感染了很多人。在于志学的影响下,众多老中青画家投身到冰雪山水画的创作中。于志学并没有把自己千辛万苦创造的冰雪山水画当作“祖传秘方”隐藏起来,而是将绘画技法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如今,冰雪画派的画家约有400人,遍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浙江、湖南等24个省、市、自治区。
于志学还将自己不同时期创作的一千余幅作品捐赠给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安徽、北京等地的于志学美术馆及冰雪画创作基地,传播冰雪文化。几十年来,于志学带领冰雪画派在全国各地巡展,在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30余个国家举办冰雪画展,受到了各国观众和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好评。
至今,于志学仍夜以继日地坚持创作、传艺不辍。“冰雪山水画的未来发展会是一种抽象概念,近段时间我和我的弟子们正在深入研究,让冰雪山水画在今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于志学表示。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0日 04版)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