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创新之都”,深圳为什么行?

吕绍刚 王楠 胡苇杭 王星

2019年11月22日08:16      来源:人民网

早晨8点,市民骆先生快步走出深圳高新园站地铁闸口,扫码、点击、开票,人还没走出地铁站,一份独一无二的区块链电子发票已然生成。

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上下都在热议区块链的应用时,深圳注册使用区块链电子发票的企业已超过7600家,共开票超过1000万张。

深圳,又一次走在了创新的潮头。

不久前举行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字里行间彰显出党和国家对创新的重视。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征途上,深圳一直处在领跑地位。过去40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吸引着怀揣梦想的创业者蜂拥而至、开拓创新;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深圳将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的宏伟目标字字铿锵。

人们不禁要问:打造全球“创新之都”,深圳为什么行?

因改革而生:深圳诞生于伟大创新实践

1981年底起,矗立在蛇口工业区的标语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江式高摄

1984年,13岁的马化腾随家人搬迁到深圳,新家旁边的深圳地标——国贸大厦,正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拔地而起。

马化腾回忆,第一次来到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使他的内心深受震动。“这是当年不太可能听到的大胆想法,就像夜幕中的一道闪电,春天里的一声惊雷。时不我待,深圳从此成为全国的创业热土。”

1979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打响了基础工程破土动工的“开山第一炮”,“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也从这里开始流传,成为了深圳精神的象征。

率先在各重点大学及各地公开招聘人才、率先实行干部聘用制、率先实行岗位工资改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在这片改革“试验田”上,一系列后来被统称为“蛇口模式”的改革方案陆续推进,核心是让企业摆脱行政干预,充分发挥自主权,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办事,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搞活经济。

遵循一脉相承的市场化逻辑,深圳从此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管”,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重重束缚,开创了多项制度与观念的先河。

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建立新中国第一个出口工业区、开设中国第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据不完全统计,深圳自1979年建市以来,40年间共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

一次次夺取创新桂冠的背后,是来自党和国家持续不断的政策、制度与精神支持。1992年,邓小平曾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谈道:“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凭着这股“闯”劲,深圳不断探索新路,实现了一次次自我突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三来一补”等低端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深圳提出要“二次创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当2005年再次遭遇发展瓶颈时,深圳又一次选择以创新作为突破口,率先提出创建创新型城市,并在2008年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深圳的创新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之所以好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在深圳不断涌现,就是因为深圳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促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

1993年成立的麒麟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是一个例证。该公司过去从事电子产品代加工,如今已成功转型为LCD显示屏与汽车仪表显示屏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发展的秘诀,就是瞄准市场需求,提前布局新兴产业。”该公司董事长陈汉明透露。

40年来,深圳始终以改革开放实现体制机制的自我完善,坚持在发展中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增至2018年的2.42万亿元。

因开放而兴:在全球刷出创新“存在感”

深圳市商务局与空中客车(中国)签署城市空中交通项目合作备忘录。 深圳市商务局供图

今年2月21日,世界500强企业空中客车(中国)创新中心在深圳落成。这一中心是空中客车在继硅谷创新中心之后,在亚洲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

在深圳设立创新研发机构,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巨头的选择。仅今年上半年,除空中客车(中国)研发中心之外,波士顿咨询亚太数字中心、埃森哲深圳全球创新研发中心也在深圳相继落地。

“深圳是中国的‘硅谷’,有许多高科技公司、潜力企业和合作伙伴。”空客全球首席执行官汤姆·恩德斯说,空客希望在深圳吸收中国创新经验、创新想法以及创新潜力,帮助空客在全球进行更好的创新活动。

跨国巨头的青睐,并非一日之功。时针拨回到39年前的1980年,这一年,深圳成为了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此后,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这座城市一以贯之的战略。

从一开始以“三来一补”“开店设厂”的方式寻求全球加工制造产业分工,到如今开设创新研发中心,追求创新能力的合作升级,深圳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寻求最优的发展路径。

在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看来,深圳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得益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主动对外开放,深圳抢抓四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快速崛起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3万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出口额1.63万亿元,出口规模连续26年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世界500强企业中,近六成落户深圳;2019年上半年,深圳吸收外资持续增长,合同投资实现了44.75%的同比涨幅。

外资的不断引进,产业的充分聚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纷至沓来。2018年,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逾2.5亿人次,相比1978年的300余万人次增长了80多倍。

近些年来,为更好地留住人才,深圳不断完善“人才特区”政策:大力推行人才房建设,出台租赁政策,推出“孔雀计划”等措施,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用以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

仅2018年全年,深圳新引进人才达28.5万名,同比增长8.4%。最新数字显示,深圳已有中外全职院士46人,高层次人才超过1.3万人,已建成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9家。

“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受到全球瞩目,很高兴能在此成立实验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厄温·内尔教授在今年3月举行的深圳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授牌仪式上表示。

“深圳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通过深化深港澳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全面提升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发展的能级。”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深圳将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携手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因“生态”而盛:“创新链”令产业生机勃发

6月20日,2019世界无人机大会暨第四届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在深圳开幕,400多家国内外无人机企业的1000多架无人机参展。 新华社记者 王丰摄

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晚会、春晚深圳分会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近年来,每逢深圳重要节点,总少不了无人机编队的身影。它们集体起飞,变换造型,在这座被称为“世界无人机之都”的城市夜空中,“写”下一行行激情澎湃的诗篇。

经过数年的发展,深圳已成为全球无人机的“领头雁”。截至2018年底,深圳消费类无人机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国内60%的市场份额,每年交易规模突破400亿元,涌现出大疆等多家在全国乃至全球占重要地位的企业。

“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是深圳的优势。”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介绍,在深圳,一家企业可以方便地采购到无人机的所有硬件。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滔也表示,即使大疆在全球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也“依然离不开深圳”,因为“深圳大概有世界上最好的硬件创新环境”。

智能手机、5G研发、柔性屏、机器人制造……在深圳,一条条创新产业链连结成网,给企业激发灵感、自主探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华为、腾讯等企业已成长为闪亮全球的城市名片,数以万计的高科技企业也正在深圳快速跃升,力争实现全新的科技梦想。

“深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优沃的产业环境。未来在大湾区建设等持续深入推进之下,我相信深圳的发展会更上一个台阶。”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西廷说。受益于开放性的产业政策,迈瑞医疗早早走出国门,与世界级领先企业同台竞技,目前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医疗设备企业。

许多企业在谈及深圳创新生态培育时,对深圳市政府部门孕育行业领军企业的方式大加赞赏。“政府会放手让企业去做,会给予我们最坚定的支持。”深圳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听涛说。

“政府会热情介绍政策扶持情况,主动了解企业需求,甚至会催着你来申请项目。”深圳天健集团总工程师江建说。依托深圳政策扶持和与各高校的研发合作,这家以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企业集团,目前已拥有41项发明专利和25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将其运用到了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对于深钻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深圳优必选科技而言,政策的支持就是最大的利好。“深圳设立人工智能专项发展资金,将充分鼓励和引导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系统的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优必选首席财务官张钜表示。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创新的源头支撑。近年来,瞄准源头创新,深圳每年安排不低于30%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合作办学等方式建立起一批批高起点、高标准的高等院校,并积极引进一流大科学装置,建设高新科技实验室,力求通过产学研结合,让深圳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因“示范”而红:将创新种子播撒全国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展出的“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 蒋帆摄

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深圳从“经济特区”跃升为“先行示范区”,迎来新的里程碑时刻。

《意见》为深圳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示范区’表示探索一种普遍性的制度模式,为全国提供模板或榜样。”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东党的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建伟认为,《意见》赋予了深圳在新时代探索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现代化路径的使命,深圳的发展模式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形态。

10月28日—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成为了全国上下热议的话题。

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并不是“飞来峰”“舶来品”,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

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是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排头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持续提供着生动的素材和鲜活的经验。

“到了深圳后,感受深圳的发展环境,我们渐渐习惯用仰视的眼光看企业、看企业家。这种眼光的变化,可以带来政府角色的转变,让政府愿意去成就企业、帮助企业。”今年6月开始,为了“学深圳、赶深圳”,青岛派出首批157名干部到深圳体悟实训100天,实训结束后的汇报会上,首批赴深圳体悟实训干部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张永国如此感慨。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年,共有19个省级党政考察团及近20个地市级党政考察团到深圳考察交流;仅2019年上半年,至少有2个省级党政代表团和22个地市级党政代表团来深圳“取经”。

来自深圳的创新经验和成果,正以多种方式向全国逐渐铺开:在青岛古镇口融合创新区,通过学习“深圳经验”,政府创新了“极限审批”模式,打通行政审批服务最后一公里;哈尔滨新区则迎来了哈尔滨深圳产业园区落户,“带土移植”复制深圳体制机制和政策经验;在大连,“深圳经验”被运用到国企改革当中,国企市场竞争的“软实力”得以不断增强。

深喀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揭牌,毕节·深圳智慧产业园落地,百色市田东县水面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启动……在深圳高新技术和新型生产线“助攻”下,新疆喀什、贵州毕节、广西百色等地的产业模式更具“科技范儿”,高质量发展态势日趋明显。

“深圳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广东省委改革办原副主任李军晓认为,“如果抓住这个机遇,深圳经济特区一定可以在下一个40年再领风骚,再创辉煌,为广东、中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

以点带面、先行先试,“试验田”上耕耘积累的经验,向祖国大江南北复制推广,“春天的故事”在更加辽阔的土地上唱响,创新种子不断播撒全国。

这种“实践出真知”的精神成就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助力中国破除思维枷锁、扫除发展藩篱,取得辉煌成就,焕发蓬勃生机。站在新的起点,中国正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姿态,继续走向崭新未来。 

(责编:马昌、岳弘彬)

从1949年到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哪里?世界充满好奇,时代不断追问。

人民网重磅推出“70年70问”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寻找历史性成就蕴含的“中国基因”,破解历史性变革背后的“中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