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记者 高畅) “70年农业农村发展有很多宝贵经验,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条是始终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三农’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条是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保护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这样总结了70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宝贵经验。
韩长赋表示,70年沧桑巨变,“三农”领域有很多事值得大书特书。重点有以下五大历史性成就:
一是成功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吃饱肚子是中国老百姓孜孜以求的梦想,但历朝历代都没能圆上这个温饱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70年里先后迈过11个千亿斤台阶,现在已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还有“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也是供应充足,我们用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这是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是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贫困人口有7.7亿,2018年底减少到1660万,2020年即将全部脱贫。农村民生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扣除物价因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40倍,达到14617元,超过99%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全覆盖,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农业现代化有了质的飞跃。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和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良种实现全覆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达到6.4亿亩,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0%,可以说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人拉牛耕已经成为历史,我国农业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装备驱动的新阶段。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现在打农药也从过去的肩扛手提变成了无人机作业。手机已经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农民坐在家里划划手机就能了解技术和市场信息,甚至可以控制浇水和施肥。
四是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三农”政策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告别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土地承包期将再延长30年,推行“三权分置”改革,搭建起农业支持保护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制度框架,这些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将长期起作用,也将长期坚持。
五是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们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后的又一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两年来,乡村振兴全面启动,规划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在统筹推进。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