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在杭州制造业发展史上,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下午,杭州召开了一次高规格的会议。这次会议向全市上下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形成杭州发展“双引擎”的强大动能。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在会上所强调的: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和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气魄,咬定目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大力推进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杭州发展“双引擎”的强大动能。
决心与信心,从会上发布的“政府事务代表”制度也可见一斑。我市首批将确定100家企业进行试点,抽调优秀干部驻点服务,及时反馈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当好企业服务专员和政企合作纽带。
杭州的自我警醒:
从三个认识误区中解放出来
什么是制造业?简要言之,制造业就是把物质资源转化为可供人们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产业。
制造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制造业整体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万向、娃哈哈、万事利等一大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全市工业总产值1978年时仅为43亿元,2018年已接近1.4万亿元。如何看待并应对“杭州制造”遇到的困难,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会上,周江勇直言,杭州制造业发展面临总量、增速、投资、产业层次和企业吸附能力“五个明显不足”。
如何看待杭州制造业?单是今年,周江勇书记2月份在《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中曾指出,“杭州传统制造业面临着盘活老工业区块存量资源、低效用地的较大压力,必须破立并举,推动转型升级”。5月份,周江勇专题调研工业经济,强调发展工业是时代大势所趋、城市升级所要、补齐短板所需。在7月底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周江勇用了五分之一的时间谈制造业,表示杭州要不要制造业是伪命题,不用讨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打赢杭州制造业发展的“翻身仗”。
这次会上,针对如何破解制造业发展中的问题,周江勇着力从思想认识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强调要坚决把思想从“制造业过时论”“制造业低效论”“制造业低端论”三个认识误区中解放出来。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根基,是杭州确保继续走在前列的底气。制造业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要实现由微笑曲线向武藏曲线的倒U型反转,关键在于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没有低端的产业门类,只有低端的生产方式。尊重制造、传承制造、爱护制造的社会氛围,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周江勇的讲话铿锵有力、金句频出,令与会人员备受鼓舞、精神振奋。
杭州的新制造业计划:
“三提两改一创”
这次大会发布的“新制造业计划”,是杭州主动作为吹响的制造业再出发“集结号”。
如何理解“新制造业计划”?会议指出,“新制造业计划”就是推进杭州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其核心要义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坚持增总量、优存量、促增量、提质量,实现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两个引擎一起转”,为杭州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支撑。
“新制造业计划”也有明确目标: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十百千亿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总量、新引进项目投资额“六个倍增”,使杭州制造业整体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强市。
重点举措是推进“三提两改一创”
——推进产业提档,构建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经典产业相得益彰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将实施四项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经典产业传承工程、落后产能淘汰工程。
——推进企业提效,形成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有机结合的企业生态体系。重点实施五项计划:“鲲鹏计划”“凤凰计划”、规上企业扶持计划、高新企业培育计划、“小巨人计划”。
——推进平台提能,形成科学有序、支撑有力的制造业空间布局。去年以来,我市对142个平台进行了全面整合,取得了明显成效。接下来,将重点抓好三类平台建设:做强做优工业主平台、探索建设跨区域合作平台、全面提升小微企业园。
——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数字化水平整体提升一个等级。大力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全市统一实施100个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攻关项目,各区(县、市)实施1000个以工厂物联网为方向的推广项目、10000个基于“云端服务”的普及项目。积极鼓励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术改造。实施新一轮质量提升行动。
——实施大规模绿色改造,积极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三个论英雄”:坚持亩均论英雄、坚持降耗论英雄、坚持减排论英雄。
——争创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持续擦亮杭州最鲜明的产业地标。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集聚一批领军人才团队。
杭州的鲜明态度:
让制造业企业有舞台有地位有奔头
杭州有句名言:“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
会上,周江勇再次借用这句话,畅谈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并要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集成政策、集合资源、集聚力量,为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要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完美结合,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优化服务和营造环境上来,让制造业企业在杭州有舞台、有地位、有奔头。”周江勇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土地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和舆论保障。
周江勇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心里装着企业,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多办“清”上加“亲”的事情,让企业在杭州把根扎得更深。各区县(市)要把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作为“一把手工程”,结合主题教育调研、“走亲连心三服务”等,经常深入制造业企业嘘寒问暖、纾困解难。
根据市委、市政府《若干意见》,市财政对以往26个政策的80余个专项资金进行了全面整合,每年将安排50.8亿元用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中专项资金35.1亿元,产业基金15.7亿元。周江勇指出,要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原则上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负责,对应一块资金。要全面落实减税减费政策,进一步为企业减轻负担。要组建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做强市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打通制造业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要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看人才。周江勇强调,要把引进和培养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探索制造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新路径,引导企业建立与技能水平相挂钩的薪酬分配体系。要营造好全社会珍惜制造业、支持制造业的舆论环境,让企业家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事业上有作为,使制造业受到更多尊重。
土地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周江勇指出,要全面落实“三控”举措,努力满足制造业用地需求。一控用地规模,严守全市工业用地规模300平方公里底线,每年新出让的工业用地占年度出让土地的比例不低于30%,每年盘活的低效用地优先支持制造业发展。二控工业地价,按照不高于长三角同类城市标准实行动态管控,尽可能降低制造业企业用地成本。三控创新型产业用地,切实加强管理,把好项目准入关,严格履约考核,规范工业用地用途调整。对确实需要搬迁的企业但不属于必须淘汰的落后产能的,属地政府必须帮助落实新的发展空间,资金补助与落地项目挂钩。
周江勇说,企业家是企业的主心骨,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希望广大企业家传承好老一辈企业家的优良传统,保持对制造业的高忠诚度,永葆创业激情,培养世界眼光,弘扬企业家精神,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成为具有现代化、市场化素质的企业家群体。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