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2日电
黄昏时的乌梁素海(9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离开扎陵湖和鄂陵湖后,九曲黄河向东奔流约3000公里,来到了另一大淡水湖——乌梁素海身旁。记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梁素海采访时看到,为“助攻”正在进行的乌梁素海“生态保卫战”,部分黄河水离开主干道,以应急生态补水的形式,拐弯流进了正在“生病”中的乌梁素海。
黄河生态补水“救急”
黄河水利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9月16日,黄河今年已向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4.18亿立方米,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的74%。与此同时,乌梁素海向黄河退水5.27亿立方米。
记者本月上旬在红圪卜排水站看到,这个承担着200多公里总排干沟沿线地下水、农田灌溉余水及山洪退水任务的河套灌区排水咽喉工程,正在利用灌溉间歇期对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
“通过生态补水,乌梁素海海区水位升高幅度较大,加快了海区水体流动,蓄水量增加,海区水体达到充分稀释,水环境转好效果明显,并且通过稀释净化后退入黄河,确保置换水质安全。”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包巍说。
乌梁素海曾被誉为中国的“北方之肾”,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如今湖面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800平方公里萎缩至约300平方公里,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乌梁素海成为城镇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退水的“收容站”,生态不断恶化,水体广受污染,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形成重大生态隐患。
河套灌区排水咽喉工程——红圪卜排水站利用灌溉间歇期对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9月5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为促进乌梁素海生态改善,从2013年起,黄河每年经红圪卜排水站向乌梁素海生态补水2-3亿立方米,2018年增至5.94亿立方米,今年计划应急生态补水5.65亿立方米。
水质变好鸟类增多
通过生态补水等治理,乌梁素海水质有明显改善,湖区自净能力提高,鱼类、鸟类数量回升。
乘船行驶在芦苇处处的湖面上,清风拂面,湖水相对干净,不同种类的水鸟或飞翔、或游弋、或潜泳捕食。
一只水鸟在乌梁素海芦苇丛中飞翔(9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随记者察看湖面环境和生态状况的马海明,从小生活在乌梁素海周边,坚持鸟类保护30多年,见证了这里的生态变化:从当初的水质良好、鱼类众多、鸟类群集,到后来的污水横流、鱼群罕见、鸟类减少,再到如今的水质改善、不常见的鸟类种群纷纷出现。
“生态环境改善了,鸟的种类和数量也增多了。你看,草鹭、赤麻鸭、灰雁、疣鼻天鹅……”马海明说,经过监测发现,乌梁素海的鸟类已达到26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二级保护动物40多种。
多管齐下的“生态保卫战”
一只疣鼻天鹅在乌梁素海中游弋(9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黄河生态补水乌梁素海,只是救急。乌梁素海生态治理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综合施策、科学治理。对此,一场立体的“生态保卫战”已经打响,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治理正在全面展开。
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表示,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做到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全收集、全处理,今年年底前不再排入乌梁素海;在河套灌区,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乌梁素海湖区,开展内源治理,除了生态补水之外,实施入湖前湿地净化、网格水道、芦苇加工转化,促进水体循环,改善湖区水质。
此外,在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加快建设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减少泥沙流入黄河,阻止沙漠侵蚀河套平原;在湖区周边全面开展矿山和草原生态修复。同时,积极争取恢复黄河故道引水功能、推进河湖水系连通项目,彻底消除乌梁素海生态隐患。 (记者 刘诗平)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