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如1号”时隔百余年首次复原,意味着什么

2019年09月22日11:0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冯如1号”时隔百余年首次复原,意味着什么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为纪念“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纪念中国航空事业110周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参阅大量历史资料,历时半年多,成功制作了首架“冯如1号”1:4复原飞机模型,并于近日在京向中国科技馆进行了捐赠。

“冯如1号”对于中国航空事业意味着什么?历经110年岁月洗礼,中国的航空工业体系实现了哪些历史性跨越?

时针拨回110年前的9月21日,当冯如先生驾驶着看起来有些简单的“冯如1号”颤颤巍巍地离开地面跃上天空的那一刻,中国人从此结束了对天空的想象,挣脱束缚、飞向蓝天。

“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的飞机飞上蓝天,完成了属于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中国航空工业文化中心总经理蔡二雨介绍,“冯如1号”真机机长约7.43米,翼展约7.62米,机高约2.45米。此次复原模型按照当年的材料和工艺制作,机身框架、机翼翼梁、翼肋、螺旋桨采用木材,发动机采用金属制作,尽可能复原该型飞机的气动设计和结构工艺,为现代人了解百年前的飞机制造提供了参考。

蔡二雨说,这是100多年来国内外第一次成功复原“冯如1号”,后续还会根据最新找到的资料,持续完善与修订。

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认为,“冯如1号”是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它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理想和信念、智慧和能力。在世界航空事业的萌芽阶段,冯如所代表的我国航空最高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新闻发言人周国强表示,冯如及“冯如1号”之所以代表了中国现代航空事业的开端,不仅在于他成功设计、制造和试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现代飞行器,还在于他曾经打破过当时飞行高度和速度的世界纪录,更在于他在整个人类和民族航空事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忠诚祖国、崇尚科学、不惧风险、不畏牺牲的执着探索和坚定实践精神。

历史,忠实地记录着中国航空事业走过的110年。从“冯如1号”展翅翱翔,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再到近年来我国航空装备实现了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由有人向无人、由空中向陆海空全域拓展的重大跨越,并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建成新时代航空强国的“两步走”战略目标。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冯如1号”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内涵的见证物,复原模型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整个复原过程既是对“冯如1号”研发制造历史、过程、技术性能的一次探索学习,也是对忠诚祖国、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勇于创新“冯如精神”的学习与传播。

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再到航空强国,中国航空工业正走在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新飞跃之路上。 (记者 胡喆)

(责编:梁秋坪、曹昆)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