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用精细治理传递城市温度(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重温嘱托看变化)
拥有60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区、2400多万常住人口,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近年来面临交通拥堵、社区治理不到位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修课”。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犹在耳边。
近一年来,在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下,一项项“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在申城发生:全力实施垃圾分类且定时投放,大力推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深化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民生“小事”皆大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随着“绣花”般精细治理持续推进,上海正在成为一座更加“有温度”的城市。
精细化治理多了智能支撑
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城市的各种“体征”数据。浦东1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旦有信息异常,会在第一时间上传到这个“城市大脑”中。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通过中心的大屏幕了解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情况。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让‘城市大脑’运行得更高效。”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礌说。
近一年来,大屏幕里显示的内容不断丰富,跳动的数据更加优化,背后的算法持续提升,“城市大脑”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头脑”更加聪明的同时,“四肢”也更加有力。目前,浦东新区的36个街镇陆续建立起城市运行分中心,接收来自区中心的订单任务,大大缩短任务单的流转时间。
王礌告诉记者,浦东“城市大脑”将不断迭代更新,更快更强大的城市运行中心即将上线。“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将变得更加可行。”
养老服务15分钟内“触手可及”
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57岁的金阿姨经常参加插花、烘焙等活动……越来越多的老人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走进这家驿站,逐一察看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
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狄梁告诉记者:“总书记十分关心社区的养老服务。当了解到我们市民驿站的养老服务窗能够提供多类服务时,他非常欣慰。”
近一年来,这家驿站的事务受理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咨询事项由原来的169项调整至188项,当场办结事项也由7类38项增加至目前的9类50项。
“上海正在积极打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说,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建成180家;今年底将建成超过250家,实现街镇全覆盖。
今年5月,“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开通上线,涵盖新版养老地图、养老服务机构查询等主要功能。广大市民在这一平台上寻找养老服务,犹如在网上找餐馆、购物一样方便。
“通过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站点的齐头推进,‘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正在逐步构建。这将给老年人提供更加方便可及的‘近家’和‘进家’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朱勤皓说。
垃圾分类从“新时尚”走向“新习惯”
如今,“新时尚”逐渐变成“新习惯”。作为上海市虹口区宇泰景苑小区的志愿者,过去冯海梁每天都得回答十来遍垃圾分类的问题,“现在连小朋友们都会准确地分垃圾啦。”
随着家家户户逐渐养成家中垃圾分类装袋、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好习惯,志愿者们逐渐无事可做,如今全部“下了岗”。
据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红叶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静华介绍,目前,宇泰景苑小区的居民分类投放参与率达100%,分类准确率达98%,资源回收利用率达60%。
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上海这一“新时尚”,孕育出更多积极的“新变化”。
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湿垃圾日均清运量为0.92万吨,较去年年底增加130%;干垃圾日均清运量低于1.55万吨,较去年年底减少26%;可回收物日均可回收增加至0.45万吨,较去年年底增长了5倍。
“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介绍,上海力争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让“新时尚”成为“新习惯”,让垃圾分类“形得成”更能“守得住”。
(据新华社上海9月9日电 记者申铖、何欣荣、杜康、郑钧天,许东远、程思琪、王辰阳参与采写)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记者手记)
渐入佳境的垃圾分类、老有所乐的养老社区、智能高效的“城市大脑”……每次记者来到上海,都能从街巷楼宇间感受到温馨的变化,体验到走心的服务,发现不一样的申城。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对于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而言,要实现“绣花”般精细治理,关键是练好“走针”功夫。只有将“针尖”对准顽疾难症,将“针脚”走得更细更密,才能为老百姓绣出一幅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图景。“绣花”般精细治理既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硬核”科技,更需要各级干部用心用情,在为民服务方面精益求精。上海,正按照总书记的嘱托,积极探索着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子,也将为中国城市高水平治理打造“上海样板”。
(新华社记者申铖、何欣荣)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0日 0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