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质量 当好排头兵
图①:宝钢湛江钢铁基地。 |
新起点 新使命
本报记者 刘泰山
空中俯瞰,岭南名山西樵山如翡翠落在西江岸边。环山而行,一路风景迥异——南有连片的桑基鱼塘,东有气派的影视基地,北有宽敞的工业园,西有洁净的听音湖。
透过一幕幕场景切换,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从桑基鱼塘到纺织基地、从文创小镇到生态新城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
40多年前,改革春风拂南粤,珠三角大批农民“洗脚上岸”,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粤家电”等行销全国。
有着纺织传统的西樵如鱼得水,涌现出2000多家纺织企业,“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成为华南主要纺织品集散地。
进入21世纪,广东狠下决心,改变粗放模式,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
当年,西樵提出“科技兴纺”,壮士断腕,关停过半污染企业,且余下的全部入园,统一供应工业用水、高温蒸汽,污水处理100%达标排放。“环保倒逼让传统产业浴火重生,孕育出一批行业‘隐形冠军’。”西樵镇党委书记关海权说,西樵不再“灰头土脸”,重现“文翰樵山、渔耕粤韵”魅力,去年还被评为广东省森林小镇。
这些变化几乎在珠江三角洲每个乡镇都有呈现,共同勾画出广东从农业大省走向工业强省的轨迹。70年来,广东城乡巨变,GDP翻了近5000倍,去年高达9.73万亿元,经济实力稳居全国第一。
转型,可能伤筋动骨,却能强身壮体。这些年,广东舍得“输血”,财政投入130多亿元,实施两轮“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惠及3万多家企业。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壮大,蓬勃兴起。去年,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4%和31.5%。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约占全国1/5,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11.5%。
西樵山下的佛山优坐家具有限公司旗下有6大品牌,涵盖办公家具全产业链,办公椅销量亚洲排名前列,却又完全“不像家具企业”,因为车间里没有粉尘、噪音、异味,车间外绿草如茵,还有几只漂亮孔雀在悠闲散步。该公司董事长朱政臣说:“公司健康成长主要靠创新合作模式、加大研发投入、采用环保材料。每年,公司平均投入2000多万元研发经费,开发40多款新产品,整合全球设计资源。”
传统产业奋力升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不断为广东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从产业破题,以制造立省,奠定了广东工业化基础。去年,广东三次产业比重为4.0∶41.8∶54.2。全省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数量达1146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超5万家。其中,电子信息和绿色石化两个产业集群产值均超万亿元。未来,广东将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继续向工业强省挺进。
目前,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5万家,国家级高新区达14个,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
进入新时代,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肩负重任,开创新局,力争“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广东抓住契机,同向发力,建设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环珠江口重大合作平台,加速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序流动。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广东正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迈向高质量发展。
湛江东海岛
拥抱临港新产业
本报记者 罗艾桦
北部湾畔,东海岛上,宝钢股份湛江钢铁基地内,来自南半球的铁矿原料从一端登陆,直接进入全封闭传输带,到智慧车间变身为中高端钢铁产品,又从另一端输出,登船驶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一路之隔,众多高耸入云的铁塔、篮球场大小的油罐拔地而起。随着厂区“第一高”封顶,中国自主研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炼化生产装备技术,将在今年底全面建成的中科炼化湛江基地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
同样令人期待的是巴斯夫湛江新型一体化化工生产基地,自从百亿美元投资框架协议签订以来,正朝着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的目标稳步迈进。预计到2022年启用时,每年至少能生产6万吨改性工程塑料产品。
东海岛上,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3个百亿级项目,把广东第一大岛变成高端制造业重要基地。依据石化对下游产品开发的拉动效应测算,光是中科项目400多亿元投资,就能带动2000多亿元下游产业链。一个世界级临港现代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信步厂区,迎面能看到环保监测显示屏,实时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排放量。从立项之初,绿色思维就贯穿湛江钢铁设计、建设、生产、循环全过程。
3个百亿级项目毗邻而建,共同配套港口、铁路、水电及公路设施,合理互供氧气、氮气、氢气等公用物料,进而提高企业运行可靠性,减少工程投资和企业运营成本,形成优势互补双赢、多赢态势,东海岛真正成了一座“循环岛”。
东莞
启航“智造”新梦想
本报记者 贺林平
走进广东瑞谷光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设备不停运转,拥抱5G新产业浪潮,该公司研发的5G光通信芯片已进入测试阶段。
一墙之隔的东莞市长安镇上沙社区,投资22亿元的OPPO长安研发中心去年7月动工;两个月前,vivo总部也在长安镇沙头村竣工……在这个珠江口东南岸的小镇,一个“全球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创新基地”的新梦想正徐徐启航。
从长安镇往江口走十几公里,便是梦开始的地方。1978年7月底,香港商人张子弥来到东莞虎门镇,打算将濒临倒闭的太平服装厂改造成手袋厂。时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原太平服装厂厂长刘艮和负责供销业务的唐志平纠结许久,最终拍板决定:做!
彼时的东莞,是岭南典型的农业县。这个决定,为东莞、广东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一扇窗。“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不断增长,曾经的莞邑村庄,成为全球制造链条中的一环。
时节如流。1995年9月,段永平投资成立了东莞力高塑胶电子厂,这家后来改名为“步步高”的企业,相继裂变出OPPO、vivo两大出货量入列全球前五的智能手机品牌;更带动了东莞一批配套产业成长,形成完整的智能手机产业链。
从手袋到手机,转型攻坚克难。东莞实施“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工程,坚决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引进、培育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项目,补齐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超过90%的电子信息产业综合配套率,更吸引了华为终端进驻松山湖,为东莞智能手机产业加上一块重量级砝码。
如今的东莞,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两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正在挑起东莞经济的大梁。
广州市天河区
演绎城市新活力
本报记者 罗艾桦
8月2日至8日,2019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盛大举行。26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和着“城市客厅”花城广场的华丽灯光秀,演绎着城市新活力。
“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菜地。”当年的棠下农业高级合作社社长、89岁高龄的老党员钟叙本回忆。1985年5月24日,天河区正式成立,34年后,天河CBD已发展成为广州国际性城市形象的窗口。
鸟瞰天河体育中心南面,以天河路为中轴线,4.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13座商业综合体和6家五星级酒店傲然矗立,近400个国际品牌、超1万家商铺争奇斗艳,集聚了日均150万人次、节假日超过400万人次的客流,被誉为“华南第一商圈”。“天河路商圈同时还是游客体验岭南文化、现代文化、国际文化的集中地。”天河区商务和金融工作局局长张海波介绍。
珠江新城,更是集聚了广州全市1/4以上的总部型企业、70%的金融机构、1/3的会计师事务所、1/3的律师事务所、1/5的地产中介公司、40余栋税收超亿元的商务楼宇。“目前,天河区已成功构建起四大战略性发展平台——天河路商圈、天河中央商务区、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金融城,强力拉动着全区高质量发展。”天河区主要负责同志自豪地说。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天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8.81亿元,增长9.4%,总量、增速均领跑全市,在全国市辖区中位居前列。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0.03∶8.46∶91.5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76.3亿元,增长1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5.7%。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66.13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73.4%。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04日 1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