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常委: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张杰常委的发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随着中美经贸摩擦日益加剧,西方国家对我战略围堵愈演愈烈,我国在许多领域中创新型人才缺乏的“短板”日益凸显。解决好这一问题,既要“找远水”,从基础教育做起抓好创新型人才培养,回答好“钱学森之问”,又要“解近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加快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体制创新,着力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让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建议:
一、 成立国家级科技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咨询委员会,加强顶层设计。战略咨询委员会主要负责确定不同学科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原创性和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的顶层设计建议。无论中外,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比如,1954年,我国先后集中300多名顶级专家,研究制定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12个重点领域,57项重大任务,历史证明《纲要》确定的科技发展方向绝大部分都是完全正确的,为后来的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战略项目的实施和我国相关领域的人才汇聚与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方国家更是高度重视科技战略的研究,比如美国的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英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等均在服务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实行项目管理,形成攻关合力。要打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集中优势力量,按项目组建一流科学家与研究生团队,做好项目攻关,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对专项的支持力度。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和经费支持,以增量资源带动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三、 强化科教融合,以项目攻关带动创新人才培养。优化人才选拔的方式,鼓励采用“申请考核制”,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认真梳理项目涉及的学科方向,在保证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根据项目需求,遴选跨学科专业的学生组建研究团队;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尝试本—硕—博贯通培养,选拔具有科研潜质的优秀本科生参与本专项科研工作,探索“本科毕业+直博”(长学制)贯通式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尤其是加强同承担“卡脖子”领域攻关任务的创新型企业合作,让学生了解产业需求,增强实习和实践培养环节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通过学术互访、联合培养、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参加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国际交流,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四、 改革项目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改变项目评价方式,鼓励项目真正聚焦“卡脖子”问题和重大原始创新前沿方向,力求取得创新性进展。放宽评价考核周期,加大对重大原始创新性成果的认可度,对取得重大成果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重奖。以开展重大原创性科研或解决关键核心问题为目标,确定研究生论文选题,加快重大理论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多维度、多指标评价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重大原创性理论研究侧重考核论文的原创价值,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研究则侧重于考察在解决重要工程问题、申请具有重要价值专利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五、 保证大力度、持续性支持,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长效性。制订中长期计划,保证项目及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研究生在学期间研究学习经费支持和生活津贴标准,以吸引学业优秀、综合素质高的有志青年投身项目攻关。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在学习成绩、研究成果、综合能力等方面适时进行考核,不符合项目研究需求的学生分流到传统培养模式中。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