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第四人民医院医生张林:

将救死扶伤使命感融入血液

2019年08月19日08:35  来源:光明日报
 

【爱国情 奋斗者】

7月的一个凌晨,四川省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普儿科,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一名家长抱着一岁多的患儿闯了进来,普儿科主任张林立即迎上去。

张林仔细检查,迅速做出明确诊断:“喉梗阻!马上抢救!”经过两个多小时紧张抢救,孩子呼吸恢复平稳,脱离了生命危险。一周后,孩子康复,顺利出院。家长十分感激,送来锦旗,夸赞张林“尽心尽职、医术高明”。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张林说,他家从外祖父起,三代行医,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早已融入了自己的血液。

翁婿“二人转”积攒温暖与感动

张林出生在广元市利州区金洞乡清河村。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村不通公路,到最近的集镇,需步行六七个小时,群众就医是个大难题。张林的外祖父花文兴,是方圆三四个小时步行范围内最有名气的医生。

花文兴收了不少徒弟,最让他得意的就是张林的父亲张文坤。他认为这个徒弟聪明上进、善思好问,最重要的有医者的“仁心”,他不仅将全部医技倾囊相授,还将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张文坤,师徒成了翁婿,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张文坤出师后,翁婿二人行医“二人转”。“小时候我经常看着外公和父亲给别人看病,父老乡亲们脸上那份期盼及痊愈后的笑容,让我深深感受到大家对外公和父亲的那份尊重,那时候我觉得这份职业非常神圣。”张林说,他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像外公和父亲一样帮助更多的人。

翁婿“二人转”变祖孙“三人行”

2008年,张林从四川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到广元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同时,已是耄耋之年的花文兴,仍然坚持为当地群众看病,翁婿“二人转”变成了祖孙“三人行”。

起初,张林被医院安排到儿科工作时,一些朋友纷纷劝他另行选择:“儿科医生收入较低,且风险较高,你看有几个人愿意当儿科医生?”张林却说:“既然医院安排我从事儿科工作,那我就沉下心来好好干,争取干出名堂。”

工作中,张林发现每天面对的是不能表达自身痛苦的患儿,他深感学校所学理论知识远远跟不上临床实际需要。于是他白天上病房,坐门诊,晚上啃书本,钻理论,不断丰富儿科医学的临床和理论知识,很快成长为儿科的业务骨干。

“看着孩子治愈后活蹦乱跳的样子,真让人高兴。”一面面锦旗,一句句感谢的话,让张林体会到了外公和父亲那样帮助别人的快乐和受人认可的成就感。

三代行医见证医疗事业飞跃

2008年张林刚参加工作时,广元四医院还只有一栋大楼。而如今,医院已经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近年来,医院着力发挥区域医疗中心职能,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并将重心转向专病、技术和管理的输出,助力区域内医联体整体实力提升。

张林说,从他外公背着药箱出诊当“赤脚医生”,到他在这样现代化的医院里为病人治病,几十年来,他们一家三代,见证了我们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飞跃。现在,张林爷孙三代都活跃在治病救人第一线。为方便病人,花文兴搬到了集镇上居住,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一二十个病人。张林结识了同样学医、从医的妻子,两人相互勉励,一路前行。

花文兴从医一甲子,他常感叹,以前群众生病主要靠等,现在即使在最偏远的村庄,群众也都有了家庭签约医生,能定期接受常规体检,治病也方便多了。张林感受最深的则是,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大踏步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记者 周洪双 通讯员 田华)  

(责编:宫宜希(实习生)、袁勃)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