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组委官网供图)
央视网消息:(记者 刘禛)曾经,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首钢毅然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大搬迁。如今,为了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这个“钢铁巨人”惊艳蜕变,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8月7日,“瓣瓣同心·协同五年谱新篇”主题活动北京站来到冬奥组委办公区所在地参观,了解北京冬奥会建设筹备情况和首钢工业园的双奥之缘。
看点一:筒仓料仓变身现代办公空间
2010年12月19日,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首钢老厂区最后一座高炉三号炉停产。钢花四溅、钢水奔流的场景留在了炉前工李红继的记忆中。
(摄影 刘禛)
作为亲身经历首钢转型的职工,北京冬奥会的到来,改变了首钢工人李红继的人生轨迹,新一页的人生篇章多了些许不一样的憧憬。今天,李红继穿着洁白的衬衫、整洁的西裤,作为园区“向导”带领记者们参观游览。他如今的身份是冬奥组委首钢园区安保队队长。相比炼钢高炉前“大开大合”的激情不同,讲解首钢与奥运之间的奇缘时,李红继娓娓道来更为动情。
“这里以前是筒仓,仓壁很厚冬暖夏凉,改造时依据原有的设备和建筑,在原来基础上稍做改动。我想这也刚好和节俭办奥的理念相一致吧。”在李红继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充满现代设计感的筒仓内部,在1号筒仓地下一层的工业遗产展厅里,看到了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
(摄影 刘禛)
工业遗存和现代元素,在这里完美融合:钢筋混凝土圆筒被镂空雕刻出圆孔等图案,便于建筑物取光;周围转运站、料仓等建筑物外墙保留了原始风貌;架设在空中的皮带通廊在空中勾勒出硬朗的线条……光纤照明、光伏发电、雨水收集等绿色科技工艺,全都用在了这处先行试点改造的区域。
看点二:从老旧厂房到一流场馆 成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典范
桂琳,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副处长,一位参与奥运20年的双奥人,亲眼见证了首钢园区的蜕变过程。
从“跟随冬奥组委第一批入驻,第一眼看到它心哇凉哇凉的。”到“首钢园区的未来让人充满憧憬,冬奥组委总部所在地不单单是一个办公区,也是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典范,更是一个国际交往的平台,是奥林匹克教育和冰雪运动推广的基地。”桂琳的眼中,看到的是首钢园区10年甚至30年之后的未来。
四个冷却塔前,滑雪大跳台工地是一片火热建设的场景,大跳台将在年底建成,成为北京冬奥会唯一位于市区的雪上项目举办地,也是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地。工业风的“幕布”前,很快将上演“雪上飞”的动人景象。
2017年1月13日,国际雪联致函北京冬奥组委推荐了首钢园区选址方案。此后,北京冬奥组委会同首钢集团,开展针对首钢园区永久性大跳台场地的遗产计划研究。根据遗产计划,该场地将可以实现赛后的可持续运营。更有利于积极拓展北京西部城区体育产业的业态多样化,推动西部城市整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看点三:“四块冰”搬进“新家” 成就世界冠军的冰上“福地”
与冬奥结缘后,首钢将精煤车间改造成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四个冬季运动训练场馆,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四块冰”。
曾经运煤列车可以轻松开进的一座300米长的偌大厂房,摇身一变成为条件最好服务也最好的冰上运动训练场馆。
2018年6月起,中国花样滑冰队、短道速滑和冰壶队先后搬进了“新家”。中国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武大靖更是称这里为“福地”——他在这里训练后三夺世界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冬奥会后,冬训中心训练场馆将转为社会设施,向公众开放,为普及冰上运动作出贡献,同时成为能够承接综合赛事的永久性比赛场馆。
工业风貌与奥运元素完美结合的首钢园区,正书写着奥运推动城市发展、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以及老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答卷。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