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强:拜占庭学的守望者

2019年08月08日08:38  来源:光明日报
 

【爱国情 奋斗者】

提起拜占庭学,知道的人也许不算多。而在这一鲜为人知的学术领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志强已默默深耕30余载。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陈志强,初中毕业后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陈志强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在那里,他求知若渴,通过接受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杨生茂等先生的教诲和自己的刻苦攻读,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功底。

1983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陈志强赴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进修学习拜占庭史。

“国家选派我专门学习拜占庭史,我感到重任在肩,务必发奋图强。”师从时任国际拜占庭学会秘书长卡拉扬诺布鲁斯教授,陈志强从此与拜占庭研究结下不解之缘。1990年,他再次来到亚里士多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毕业时用流利的希腊语完成了论文答辩,以卓越学识获得了老师和同行对中国学者的赞许。

1994年年底,陈志强学成归国。“是祖国培养了我,给了我求知、求学的宝贵机会,所以在那时我暗自立下誓言,这辈子一定要把中国的拜占庭研究做好。”

陈志强从零开始,白手起家,从在本科教学中开设相关课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先后培养了该领域的硕士、博士,组建了拜占庭研究的学术团队,建设了中国的拜占庭研究基地。2001年,我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拜占庭研究中心在南开大学挂牌成立。

“弘奖学术启文明,栽桃种李最多情。”多年来,陈志强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拜占庭学研究》《拜占庭帝国史》《拜占庭文明》《巴尔干古代史》等10余部著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拜占庭研究专业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

为了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陈志强想方设法加强资料平台建设。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他多方奔走,上下协调,在国家与南开大学专项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全国最完备的拜占庭研究资料中心,汇集了大量关于拜占庭研究的原始资料与研究专著。“在1986年前后,我们国家可见的中文版的拜占庭书籍,只有一本从俄文翻译过来的小册子,而现在已有100多本拜占庭历史文化书籍可供参考。”看着这些珍贵的资料,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学就要创新。陈志强从接触拜占庭研究开始,就坚持走自己的学术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的拜占庭研究。他曾赴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雅典大学、赫尔辛基大学进行合作与讲学,宣传中国拜占庭研究的优秀成果,传播中国拜占庭学者的学术观点,在国际拜占庭研究领域凸显中国智慧。

“诚实做人,严谨治学,大胆创新,多作贡献。”这是陈志强的座右铭,也是他几十年来专注拜占庭研究的真实写照。“我国的拜占庭学还不是显学,拜占庭研究是一门有些‘孤独’的学问,但我无怨无悔,甘愿做一名守望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记者 赵凡)

(责编:宫宜希(实习生)、岳弘彬)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