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
上图:云南元阳梯田。 |
2014年云南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乡亲们回信,祝贺独龙族整族脱贫,并嘱咐乡亲们“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70年来,党中央的关怀实实在在送到了云南各族群众的心坎上。作为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云南70年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
——编 者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张 帆 李茂颖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要求云南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全省发展大局。
《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等先后制定出台,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并提出了33项建设指标,以确保示范区建设实体化、工程化、项目化。
推进“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打造出一大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示范村镇,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行动计划,一批全面小康示范村、提升改造重点村、宜居宜业达标村正成为国门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直过民族”聚居区等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更是重中之重,云南把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摆在全省脱贫工作的优先位置。
云南将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在民族地区加大资金、政策倾斜力度,全力推进民族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危房改造等建设,进一步夯实了示范区建设的物质基础,为民族地区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提供基本保障。
近5年来,云南民族地区公路里程大幅增加,尤其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实现了翻倍增长,乡镇之间公路通畅率、乡镇到建制村通公路率均达到100%。
在精准脱贫工作中,中央和云南省级投入8个民族自治州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加。针对“直过民族”内生动力不足、生活方式落后、增收渠道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致贫因素,云南省专门研究制定了《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采取超常规举措,坚决打赢“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战。截至2018年底,云南全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5.17万人,已实现52.73万人脱贫,还有22.44万人未脱贫。
2018年,云南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达7155.86亿元,人均GDP达到30449元。近5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主要发展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脱贫攻坚啃下“硬骨头”注入强大动力。
云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让贫困群众搬进新居,住进了“安心房”;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持,让贫困群众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而改善教育、健康扶贫,则进一步保障了各族群众基本的民生需求。
近年来,云南全省共有707万农村贫困人口告别贫困。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4.03%下降到5.39%,累计4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506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为了让各族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云南累计派出2.2万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派出10.9万名干部驻村帮扶,推动60多万名各级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
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财政部等47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直接投入资金8.6亿元,帮助引进资金32.25亿元;上海、广东对88个贫困县,分别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7.25亿元、10.91亿元。动员2514家企业、商会结对帮扶3188个贫困村;广东、上海选派援滇干部182人,实施项目5717个,96.45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当下正在云岭大地深入开展,各族人民为幸福生活由衷点赞,为身边发生的变化由衷自豪,对未来前程充满信心。
搬迁户有了跳舞的地方
本报记者 徐元锋
晚上8点半,在家吃完晚饭收拾停当,张学琴快步来到村口的广场,加入了打歌的队伍。和张学琴一样在广场上跳舞的有上百人,有广场舞也有民族舞。广场旁边的泽安新村,有82户300多人,是贺派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来自全乡5个建制村,由傣族、佤族、拉祜族等民族组成。
贺派乡隶属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全乡1.8万多人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6%,2017年建泽安新村时没设计广场,乡长杨萍坚持调出个广场来。“有广场就有人气,得让搬迁群众走出家门多交往。”杨萍说。
杨萍指着眼前的篮球场说:“以前办泼水节活动只能在这里,几千人挤在巴掌大的地方,有人爬坡有人上树,不安全!”在乡里文化站干了17年的田美芹说,乡里民族节日多,还有21支文艺队,没个广场真不行!乡里调整建设方案,多花了几百万元,一个大大方方的吉象广场去年泼水节前建成了。
县里正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今年5月刚公示退出贫困县序列。县民族宗教局局长罗开华介绍:“我们把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相结合,2016年以来投入脱贫资金50多亿元,实施3000多个项目,让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每晚8点多,吉象广场热闹起来。全乡7个村群众都有来跳舞的,还有人骑着摩托车,从几十里外赶来。佤族的赵光华自愿为打歌队伍弹电子琴,他说,除了雨天不跳,平时都跳,大家不分民族不分你我,一直跳到晚上10点多!
耿马还是云南25个边境县之一,罗开华说,民族团结进步贵在基层、贵在群众参与,多一个跳舞的广场,就增一分团结和谐,还多一面边境的红旗。
“乡村T台秀”走向大舞台
本报记者 李茂颖
“赛装赛到日头落,跳脚跳到月当空。”7月22日至7月28日,“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举行,纵情欢歌,赛装赛美,各个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都被他们穿在了身上。
“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源自楚雄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赛装,就是秀出自己服装,人们尽情歌舞、赛装比美、跳脚狂欢,而这一习俗,已经传承了1300多年。
随着赛装节日渐红火,彝绣这个曾经养在深山中的珍品开始大放异彩。2016年10月,以彝绣文化为主题的高级定制时装在“2016中国(北京)国际时装周”的舞台上惊艳亮相。2019年,彝绣特色成衣时装成功登陆上海时装周。
2016年以来,赛装节由地方性民族节日成为全省各民族赛美赛装的狂欢。“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应运而生。
7月23日,丝路云裳·民族服装服饰设计暨形象大使大赛(决赛)将今年的民族赛装文化节推向高潮。来自云南全省16个州(市),涵盖全省25个少数民族的307套服装,由72名设计师提交的163张设计图、121名刺绣能手选送的159件绣品参加了展示和比赛。开赛首日,身穿绚丽民族服装服饰的模特在T台上争奇斗艳,让观众大饱眼福。
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正逐渐发展成国际化、特色化的民族文化盛会,推动着云南民族服装服饰走出大山、走进生活、走向全国,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
一村七民族 如同一家人
本报记者 李茂颖
郑家庄位于云南大理洱源县三营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这个仅有125户的小村庄,却有汉、白、藏、傈僳、傣、纳西、彝共7个民族,和睦相处的50多年里,他们情同手足。
农家乐老板郑荣辉正在木瓜园忙里忙外。郑荣辉的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纳西族。在郑家庄,很多家庭都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长期相互通婚,习俗、文化交汇,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
“冬天最热闹,不少香格里拉的藏族同胞选择来咱们洱源泡温泉,周末都愿意到咱们农家乐尝尝鲜。”郑荣辉说,像他这样的农家乐,村里已经开了五六家,“大伙习惯了抱团发展。”2014年,村支书何国祥找到郑荣辉,劝他回家搞乡村旅游。他的农家乐建了一半缺资金,村委会帮着联系银行,办理了贷款。
郑荣辉说:“火把节、中秋节等节日,村里各民族从来都是一起过的,大家不分彼此,过节是我们村里独特的风景。”
和乐融洽的乡村生活并没有让民族的特色文化消失。村民张茶花的父母是从西双版纳景洪迁来郑家庄的。从小就在郑家庄长大的张茶花现在依然保留着傣族的饮食文化,“我们傣族菜喜欢放柠檬和香菜,每逢傣族节日,我会做上一大桌傣族饭菜,和村里人一起吃。”张茶花说。
郑家庄的党员活动室里,放着一本《好人好事簿》:村民段菊珍丈夫去世,阳光文艺队集体出动,帮忙栽种、插秧;为了村里修路,村民们甘愿让出自家的地、拆了自家的墙……“‘七个民族一家亲’在我们村里可不只是嘴上说说,每个村民的事都是我们大家的事。” 何国祥说。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01日 1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