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红旗一把刀,将革命进行到底

2019年07月18日10:40  来源:光明日报
 

“雾锁高山,哪个尖峰可出?火烧原野,这杆红旗敢行!”从重庆酉阳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两个小时到达南腰界。一到南腰界,便见牌坊上写着这样一副对联。

南腰界,曾是贺龙率红三军驻军休整之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二军团由两万多人锐减到几千人,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据地,缩编为红三军。1934年6月,贺龙率红三军入驻南腰界,陆续成立了以南腰界为中心,纵横100公里的17个区苏维埃政权。在这里,红军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兴学校办医院、创建地方武装,度过了湘鄂西红军建军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7月17日,记者来到修葺一新的红二、六军团会师广场,蓝天掩映,群山环绕,广场四周是当地居民新修建的楼房。85年前,这里叫猫洞大田,是红二、六军团8000多人举行会师大会的地方。

1934年10月,经两月奋战,任弼时、萧克等率领的红六军团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与红三军会合,集结南腰界。1934年10月27日,红二、六军团在猫洞大田举行会师大会,恢复红三军为红二军团。翌日,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直入湘西,由此焕发新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革命火种播金瓯,红色基因代代传。红军井、红军街、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大坝场战斗遗址……漫步南腰界,革命遗址随处可见。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是武陵山区革命文物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革命老区。这些遗址和文物完好如初的背后,是南腰界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守。

一面军旗、一把大刀,诉说着南腰界群众坚持斗争的革命往事。南腰界游击大队成立那天,贺龙来到游击队员队列前,把一把柄上刻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大刀和一面军旗交给游击队长冉隆昌。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大刀是革命的武器,用大刀保卫红旗,将革命进行到底。红军走后,土豪、还乡团们杀了回来,很多游击队员和亲近红军的群众惨遭杀害。侥幸逃脱屠杀的冉隆昌将红旗藏在土地庙顶的“水晶宫”里,将大刀用油纸包好,藏在家中梁柱的裂缝中,趁夜逃往贵州沿河一带打听红军去向。没赶上红军队伍,他只好隐姓埋名逃往秀山帮人做工,直到南腰界解放。后来,他回乡将红旗和大刀一并取出,作为革命文物捐献给遵义博物馆。

《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遗迹,见证着风云年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红三军进驻南腰界后,为宣传党的政策,红军战士用毛笔在南腰界的四方塔式土地庙粉墙壁上书写“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等十大政纲。红军撤离后,南腰界人民为了保留标语,用加盐巴的石灰水填写标语,再用黄泥巴、草木灰和锅烟灰进行涂抹,使标语完整保存。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用小刀慢慢刮去薰烟,使字迹重显,由县文管所复制修补恢复如初。

如今走在南腰界红军街上,沿街群众依旧说红军、话当年。村民刘佐根曾听爷爷刘心扬多次讲过贺龙路过他家银铺,请刘心扬修补军号、打造口笛的往事;酉阳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周天武讲述着当年红军医院免费救治百姓,村民们将伤病红军战士接到家中照护的鱼水情故事;南腰界镇副镇长甘红光讲起红三军大坝场战斗时激情洋溢滔滔不绝;酉阳县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对红二、六军团会师的细节如数家珍……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记者还在《酉阳文史资料选辑》里读到这样一段话:乡亲们并没有散去,顺路的和不顺路的全都跟在贺龙后头,那队伍好长好长哟……

(重庆7月17日电 记者 刘华东 陈城 本报通讯员 梁鹤)

(责编:宋子节、袁勃)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