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上个世纪50年代,党中央作出发展中国核工业的决策,数以万计的开拓者们在荒漠戈壁开启了我国核工业的艰难起步。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从第一座核反应堆到第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64年间,几代核工业人的奋斗接力成就了中国核工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追梦之路。
这里是正在建设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站的施工现场,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建设的第三代核电机组。
王沁宇说,他已经是家里的第三代核工业者了,爷爷王乃彦是中国核科学首届毕业生。1956年,在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召集下,刚刚大学毕业的王乃彦来到北京西南郊区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新镇,这里还聚集了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等上百位核学科人才,他们白手起家,创造了中国核事业从零到一的突破。
除了缺少设备,试验用的放射源更为急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钱三强办公室的铁皮柜中竟然存有大量的放射源,并且一存就是12年。
放射源是核试验的重要材料,它产生的射线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可是钱三强不但没有害怕,还异常欣喜,因为他知道这些放射源会为原子弹的研制帮上大忙。
1958年5月,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挺进了海拔3000多米的金银滩,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自力更生,大力协同是中国核工业人一直以来的坚定信念,他们默默地奉献正是为了等待成功的那一天。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随后,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这艘核潜艇没有用一颗外国的螺丝钉。
敢为人先,这是老一辈核工业人精神的精髓,也是今天新核工业建设者的底气。如今,我国在核能领域的发展正在和世界同步。我国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尤其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经走出国门,被世界多个国家看好,“华龙一号”正在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