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汉中7月7日电(于子茹)记者在陕西省汉中市采访时了解到,汉中市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50.23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5.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2%下降到5.15%。但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失。如何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汉中聚焦“群众增收难”和“易返贫”两大脱贫攻战中的难题,精准施策,让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致富。
以产业发展打实脱贫基础,实现稳增收
没有可持续的产业,容易出现政府前脚扶贫,贫困户后脚返贫。因此,汉中市把建立扶贫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
佛坪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因为交通不便,缺乏支柱产业,这里也是陕西省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县银厂沟村的113户367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55人。为了维持生计,有劳动力的村民多选择外出打工谋生,收入极不稳定。
近年来,银厂沟村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巩固大鲵特种养殖、苗木、板栗等传统产业,建设200多亩大山猕猴桃园等措施,银厂沟村也脱了贫。
姜东创办的“绿叶仙棕”就是产业扶贫的一个例子。2013年,在外工作的他在在一次返乡途中发现了家乡漫山遍野的山棕榈,当时就觉得,如果能把这些棕榈做成床垫,会是一条不错的致富之路。在学习了相关技术后,姜东和妻子一起返乡创办了“绿叶仙棕”山棕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开办以来,优先吸纳了20多名村民务工,帮助30多位贫困户增收脱贫。
为了把更多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汉中市鼓励贫困地区入园入社全覆盖和贫困户结对帮扶的精准扶贫新模式。一批“村级学支部+互助合作社”、”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园区+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的专业合作社在汉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汉中市扶贫办的一份数据资料显示,汉中市312家中小企业带动了1.6万贫困户;2300多个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就业合同,稳定带动6.04万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受益。
健康扶贫,让群众看得起病、不返贫
截至2018年底,汉中市还有镇巴、略阳两个深度贫困县尚未脱贫。在两县尚未脱贫的人口中,患病者、残疾孤寡老人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比例较高。
一直以来,因病致贫、返贫是横亘在脱贫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如何拿下这只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汉中给出了自己的健康扶贫模式。
“为了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镇巴县着力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助等多种保障政策的组合、叠加,构筑多重医疗保障网,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镇巴县卫生健康局健康扶贫办主任唐伶俐说。
此外,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贫困山区最深处,镇巴县还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实行“2+2+1”模式,即:抽调村卫生室医生和村卫生计生专干各1人,镇卫生院医生和镇公共卫生专干各1人,县级医院医生1人,共同组成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对贫困户开展政策宣讲、大病救治、慢病随访、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镇巴县在册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因病致贫返贫户由2016年初的9862户22751人减少至目前的257户908人。实行“2+2+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后,镇巴全县慢病规范化管理率、控制率分别提高了70%和45%以上。
镇巴只是汉中市健康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汉中在全市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政府专项救助+其他方式”的组合式、多层次体系。其中,政府专项救助资金,以及红十字援助、社会捐助和爱心帮扶等其他方式,专门用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民政救助后自付费用过重的患者。
目前,汉中全市贫困家庭所有大病患者全部得到集中救治,慢性病患者全部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病患者兜底保障实现全覆盖,看病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并全部实现了“一单式”结算。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