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遇见一个新丽江

本报记者  叶晓楠  李  贞
2019年07月05日05: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云南丽江泸沽湖美景。
  新华社记者 胡 超摄

  7月,在彩云之南的玉龙雪山下,我们遇见一个新丽江。

  这座城市有着太多美丽的符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她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人称“高原上的姑苏、东方的威尼斯”。

  然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近800岁的丽江古城活力四射,她开放,她创新,她有文化范儿,她四季绿意盎然……这里有一种神奇的魅力,令人梦萦魂牵。

  采访中,丽江各级干部群众信心满满,他们说,“丽美千秋,江汇百川,披星戴月,奋勇争先”是千百年来的一种丽江精神,“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是丽江发展的新追求,丽江人正精心打造丽江古城和丽江旅游品牌,全力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新丽江,新在哪里?

 

  开放丽江—— 

  “你们就是丽江!你们有多美,丽江就有多美”

  在云南境内,金沙江与澜沧江、怒江造就“三江并流”的自然奇观之后,在丽江石鼓镇打了一个湾,形成“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的壮美景象,似乎预示着这座古城天然具有开放的禀性,从骨子里就愿意拥抱世界。

  今年4月23日,丽江市的新导游们参加了一场特殊培训——当天,主讲的老师正是丽江市委书记崔茂虎。培训后,崔茂虎的两句话在丽江旅游界流传开来:“你们就是丽江!”“你们有多美,丽江就有多美;你们有多好,丽江就有多好!”

  记者发现,丽江最美的不仅仅是导游,还有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的志愿者、辛勤工作的景区环卫工、热情好客的丽江人。丽江的美还体现在云南省首创的无条件退换货机制、实行旅游红黑榜,以及安全舒心的旅游环境。

  丽江市委、市政府看重的,是通过导游这张“活名片”,对丽江开放形象全新打造。旅游业之于丽江,是半壁江山,更是与世界沟通的一座桥梁。丽江因开放而兴,更因开放而弥新。

  早在宋末元初,丽江古城就因茶马古道上频繁的商贸往来而兴盛。当山外人偶然踏入这片土地,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景观逐渐蜚声海内外,从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丽江,到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的丽江之缘,无数中外游子旅居丽江,流连忘返。

  上世纪90年代,丽江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20余年间,旅游业的风生水起让丽江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开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曾几何时,丽江也面临着旅游形象不佳的困境。近年来,通过聚焦“旅游革命”,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丽江旅游业擦亮金字招牌,成为对外开放的活广告。

  据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1996年,丽江接待旅游人次刚过百万,而到了2018年,丽江全年接待游客4643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19.42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98.45亿元。

  丽江是开放的。一年来,“一带一路”文化合作交流2018国际研讨会、丽江国际民间艺术展览会、联合国赴华项目“2018中国文化行·走进丽江”、国际旅游小姐中国总决赛颁奖盛典等大型活动接连举行。在一次次与世界的交往中,丽江开放的脚步更稳健。几天后的7月9日,第四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也将在丽江拉开帷幕,100余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掌门人”将走进丽江,体味诗与远方的完美结合。

  走在丽江古城的石板路上,总能遇到不同国家的游客。古城里,纳西族的志愿者能用流利的英语介绍古老的东巴文化;英国人邓肯在丽江学会了纳西语,人们看到他在抖音上用纳西语向大家表示祝福;还有游客致信丽江——“花开丽江,路通世界”。

  在丽江,历史的厚重与当代的开放,就这样和谐地交融于湖光山色中。

  智慧丽江——

  拼“大脑”让古城颜值更耐看、更有软实力

  丽江的美景固然声名远播,但丽江不止步于卖风景,在拼“大脑”的进程中也一路高歌。

  插上智能技术的翅膀,今日丽江有风韵更有智慧。

  5月17日,丽江开通首个5G高清视频电话,丽江离5G时代更近了一步。

  在丽江一下飞机,随处可见“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广告牌,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景区名片、导游导览信息等内容一览无遗,在这个小程序上,丽江已经上线平台经营户1306家,“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也顺利通过了云南省级检查验收。

  进得城来,游客在丽江古城景区还能发现不少新鲜事:13块电子屏实时显示景区内游客数量,哪条街上人流量大了,哪个出口拥堵了,都一目了然。接下来,古城还将引进水幕提示屏,当水幕升起,人们可以在氤氲的水汽中阅读旅游提示。

  丽江古城中,鳞次栉比的酒吧是一道风景线,但酒吧音响声扰民问题也一度困扰着管理部门。去年起,一套套声音检测仪安装在古城每家酒吧的门口,如果音量超标,手机APP会自动提示经营方进行调整。

  智能技术让游客在丽江玩得更舒心。游客顾女士对古城的智慧服务水平赞不绝口:“在手机上,我可以查到哪个位置有厕所,带着行李出来可以先存在自助行李寄存柜里。在四方街,我还看到了智能急救站,可以免费领取药品、租轮椅,这些服务真的很贴心。”

  丽江古城信息化建设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景区服务体系,这也是未来的“丽江大脑”。

  有了智慧的“大脑”,丽江的颜值更耐看,更有软实力。

  文化丽江——

  既守住“筋骨肉”,也传承“精气神”

  丽江古城是独特的。

  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建筑,从沐浴800年风雨的古老街道到错落有致的青墙碧瓦,从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石桥到盈盈述说着祖先辛劳的条条小河构成的有形文化,以及由百姓家事、民间习俗、传统工艺等构成的无形文化……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让丽江自带一股生活的气质,既让人向往又并非遥不可及。

  “提升丽江古城的文化内涵,让文化的浓度稀释商业的密度,是近两年我们始终在做的事。”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和丽军认为,要解决旅游景区同质化的问题,首先要有文化底蕴作支撑。

  丽江古城正在大量恢复名人故居、历史遗迹。古城中的“雪山书院”是清代改土归流后为推动平民子弟接受汉文化教育所建。如今,雪山书院重新开放,还定期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举办讲坛,弘扬传统文化。

  古城内兴建了多个文化体验馆,比如东巴造纸馆、纳西象形文字体验馆等,为文化传承提供平台,游客可以学写东巴文字,定制独特的东巴手账本。在这里,几乎每家商户的门楣上,不论是写的店名还是贴的对联,都使用汉语和纳西语来进行标识。

  在纳西象形文字体验馆里,来自英国的游客巴尼认真地观看,“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文化,虽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但人类对美好的感知是共通的。”

  对于当代文化,丽江同样积极拥抱。近日,丽江公布了古城首席旅游体验官“丽江萌蛙”,这只可爱的小蛙形象,其创意源自纳西族的图腾。

  不久的将来,徐霞客纪念馆、洛克纪念馆、十月文学馆、《喜院故事》沉浸式话剧等文化项目,将渐次呈现在游人眼前。

  这些“活态”的民族文化,生动体现了丽江古城的血脉、根基与灵魂,是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体现。丽江不仅守住了古城的“筋骨肉”,也传承了文化遗产的“精气神”。

  绿色丽江——

  保护与发展齐头并举,幸福就像泸沽湖水一般

  在崔茂虎的眼中,绿色是丽江最靓丽的底色。他说:“生态环境是丽江的优势和财富,丽江正用实际行动向世界昭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行动。”

  泸沽湖,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加上独特的摩梭文化,成为众多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近年,从云南方向进入泸沽湖景区的游客人数逐年翻番,从2016年的42.1万人次增至2018年的163.7万人次。保护好泸沽湖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丽江加快了环湖道路和摩梭特色小镇建设,引导客流向周边扩散,减轻泸沽湖景区的接待压力。

  绿色环保的旅游产品在这里也受到青睐。拉市海花花色玫瑰庄园打造的“天空之镜”最近成了网红景点:天宇湛蓝,湖面澄澈,徜徉连片的花田,足踏如镜的方台,人们沉醉其间。玉龙魅力均良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木金江介绍,“天空之镜”距离湖边有几百米,可以让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拉市海。

  去年8月以来,丽江古城水系最重要的源头——黑龙潭泉群复流。在此之前,由于地下水枯竭,黑龙潭干涸断流了3年多。为此,丽江加大水资源涵养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实施引渠工程补充地下水,封填坝区地下深水井605口,修复水生态。

  金沙江畔的丽江市华坪县,过去以煤闻名,如今却是芒果大县。由于晚熟,这里的芒果成为引领绿色发展的“金果”,金黄的外皮鲜艳夺目,醇厚的果香沁人心脾,远销国内外。当地人说:“一年中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连海南人也在吃我们华坪产的芒果。”

  行走在生机勃勃的丽江,绿水青山风景无限,诗意安居与自然妙合,保护与发展齐头并举,幸福就如泸沽湖水一般。时光赋予的人间至美,在丽江人手上得到了珍惜与爱重。

  从三江并流处兴旺,从茶马古道上走来,古老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续写新篇。一个新丽江如雄鹰试翼,正在奔向更广阔的世界,飞往更高远的天空。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