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6月30日电 题:人心向背的力量:工农群众助力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新华社记者朱超、袁汝婷、柳王敏
连日暴雨后,天终于放晴,碧空如洗,湘南大地透出沁人心脾的清新绿意。
新华社记者近日再走长征路来到湖南宜章县。85年前,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打下的第一座县城,也是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三道封锁线之地。
如今的宜章,楼群林立,商业繁华,人流熙攘,感受不到当年战争的气息。
党史专家说,宜章地扼粤汉铁路要冲,蒋介石下令坚决堵住这处红军西行的必经之地。
“宜章是1928年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发生地,本就是红军的源头之一,这里的百姓看到红军回来了,都纷纷来迎接。”宜章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谢水军说。
他说,攻打县城的战斗还没有真正开始,宜章的党组织和游击队便配合红军捣毁了国民党设在县境内的一批碉堡。
1934年11月10日,很多群众来到红军阵地上,帮战士推炮和搬弹药。粤汉铁路300多名筑路工人也拿着工具来了,帮红军挖坑道和扎云梯。守城湘军见此,半夜弃城而逃。
“第二天,宜章城门大开,群众结队欢迎红军进城。”谢水军说。
谢水军说,红军在宜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连在农民田边捡一个扔掉的红薯吃,都要受处罚;他们不仅砸开监狱,释放了革命者和无辜群众,还把没收的豪绅地主的财物分给贫苦百姓;红军购买物资补给,采购人员用红军自己的钞票,店家收下后到指定地点换取大洋。
当地青壮年纷纷来到红军驻地要求参军,而最踊跃参军的,是粤汉铁路4000多名筑路工人。
“红军在宜章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补充了粮草,扩大了队伍,为西进湘江做了准备。宜章之战体现了长征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作用。”谢水军说。
在距宜章15公里的白石渡村,仍保留着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的指挥部旧址。它设在一座宗族祠堂里。祠堂仍被村民用于祭祖,但墙上贴了长征的宣传画。
祠堂后面一座清代民房,是周恩来和刘伯承住过的地方。房子的主人、村民邝超德说,他的奶奶和妈妈见到过这些和善的红军领导人。
“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他们保护我们,我们也保护他们。否则没有我们的今天啊。”62岁的邝超德对90后的记者们说。
100多米外是毛泽东住过的民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叫作“文昌阁”。
红军设立的银元兑换所旧址就伫立在没有了轨道的旧粤汉铁路附近。谢水军说,当年,百姓就是到这里用苏区货币换取银元“硬通货”的。
白石渡村以前是一个贫困村,通过精准扶贫,百姓收入大幅提高。农民每天可以乘坐免费绿皮火车,沿京广线到郴州等地卖新鲜蔬菜。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写道,战争不仅是军队的拼杀,还是人心向背的较量。在红军经过的地方,不知留下了多少红军爱护和帮助群众、群众拥护和支持红军的动人故事。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