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日上午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第一组的小组讨论会上,磨长英常委用一系列数字讲述了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受制于人的现状。据工信部2018年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
“在国际、国内市场供应链高度融合的状态下,要静下心来,详细分析梳理真正的‘卡脖子’问题,确定优先攻关领域。”陶智常委认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则必须为,要坚持独立自主、举全国之力在关键点上拥有技术和市场的主导权;“有所不为”,不是“不能为”,而是有意对于低端技术的“不想为”,一旦需要,随时“可为”。永远不受制于人。
“这就需要我们科研工作者弘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摒弃‘物美价廉’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只争朝夕’的大跃进式研发模式,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产业链高端发展。”刘忠范常委表示。
在磨长英看来,工匠精神的弘扬不仅限于科教领域,在制造业企业,“心无旁骛做主业”的企业家精神和“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工匠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制造行业,能坚持初心、聚焦主业的企业并不多,许多企业禁不住“赚快钱”的诱惑而盲目多元化扩张。
“这就需要我们强化社会认同感和企业家的获得感。对像华为、吉利、高德、天工、光隆光电等许多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聚焦主业和专注核心技术研发的民营企业家,要大力表彰和宣传,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营造聚焦主业光荣的企业家风尚和敬业风气,党委、政府也要对聚焦主业的企业更具包容心。”磨长英说。
科研人员工匠精神的培养则需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保障。“不然没法做匠人。以现在的评价体系来看,不用多,两年不出成果,你就出局了!”张勤常委直言。
在他看来,我国目前的评价体系不合理。SCI论文导向,导致科技人员急功近利,忙于各种项目、计划、基地、中心、重点的申报、评估、验收,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职称评定、奖励评审和人才评选等,帽子头衔名目繁多,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各种论文、奖项和科研经费的比拼,以及包装和公关等,浪费了科技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败坏了学术风气。
“的确,如果要科研人员弘扬工匠精神,就不能鼓励他们去做‘论文机器’。”吴伟仁常委说。
刘忠范常委认为,应坚决摒弃充斥科教界的“数字化评价机制”,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做真正有用的东西,或者“上货架”,或者“上书架”。用政策的立法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培养创新性的文化,给科研人员更大的容错空间。
“建议将目前的国家科技贡献率指标只作为一个长期客观观察的指标,对制造领域若干需要长期爬坡攻关的方向,要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建立一以贯之的长期支持机制。”杨卫常委表示。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