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6月18日电 题:一条无名溪的红色奔流——走访福建省长汀县四都镇红色旧址
新华社记者 梅常伟、李松、刘斐、吴剑锋
世代居住在姜畲坑的人们,没有想过给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取名,他们甚至没有料到,有朝一日会有人问起它的名字。
新华社“记者再走长征路”小分队在福建长汀的采访,第一站便是位于闽赣交界地区的四都镇楼子坝村姜畲坑。这是个山坳中的自然村落,只有七八户人家,依山而建的房屋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溪水两岸。
村中有四处与红军有关的建筑:医院旧址、兵工厂旧址、造币厂旧址和毛泽覃同志故居。其中,医院、兵工厂、造币厂是因中央红军长征后苏区大面积被敌人攻陷,从四都镇周边转移到这里的。
“兵工厂当时有多少人?能造什么武器?数量有多少?”“医院有多少医生和护士?总共接收过多少伤员?”……楼子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先发的回答让人遗憾:“这些情况查不到资料,也找不到当事人,已经没办法弄清楚了。”
听说兵工厂、造币厂两处旧址仍有人居住,大家便登门拜访,尝试着从房屋主人身上寻找突破口,找到与红军有关的记忆片段。然而,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村民大都被敌人杀害或已过世。
据史料记载,敌人1934年11月占领长汀后,多次猖狂进攻红军和游击队,苏区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福建军区伤亡惨重,活动范围急剧缩小,不得不分路突围,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人员兵力损失殆尽,文献资料全部遗失。
先烈已去,故地犹存。曾经,红军先烈们为了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在这偏僻的大山深处生活、战斗,作为后辈的我们却对此无所知、也无从了解,让记者感受到更多莫名的悲壮。
沿溪而下,轮廓模糊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
村外三四百米,水口。中央红军长征后,敌人占领姜畲坑,把村里人全部抓起来,会讲当地方言的被押到镇上,不会讲的100多人在水口被就地杀害。这百余人大多是当时苏区福建省委、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和福建军区的工作人员,但具体是谁,无从知晓。
离姜畲坑约五公里,陈屋。1929年,红四军首次入闽时曾在村中短暂停留,不少村民跟着队伍参加了红军。后来,敌人疯狂报复苏区军民时,村西北的巴丘坝成了“杀人坝”。上世纪80年代,村里组织开荒时,曾挖出多具遗骸。这些人是谁,无从知晓。
溪水冲出大山,汇聚成河。河两岸,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里,水稻、烟草、山药长势正好。在红都村,立起一块1933年5月20日的“牺牲烈士纪念碑”:这块目前发现的时间最早的苏区烈士纪念碑,原本刻有58位烈士的姓名,虽遭敌人破坏,但仍可辨认出50个姓名。
“烈士身份的确定和生平事迹的梳理,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成果有限。”四都镇文化站原站长赖光耀是一位红军后人,也是《四都人民革命简史》的作者。几十年来,赖光耀一直致力于整理革命历史,但大部分时间,他都面临着跟记者同样的无奈。
“有的烈士我们可能只知道他们的名字,有的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做过什么,但我们始终记得,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最伟大的事迹。”赖光耀说。
先烈无名,宛如奔流不止的溪,始终滋养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