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省纪委监委网站陆续公布了一批违法国企高管审判结果:
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巨炎因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六十万元;
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翁云翔因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六十万元;因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八十万元……
浙江是经济发展大省,国企是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省国企共有党组织1.8万个,党员26.1万名,占全省党组织和党员总数的9.2%和6.8%。可以说,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浙江政治经济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浙江省聚焦政治建设,紧盯风险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巡视巡察、派驻监督的作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但密集的资金流动、频繁的项目往来,让国企有着更多的廉政风险,国企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
国企腐败呈三大特点
挪用公款2683万元,获刑13年……案件的主角名叫陈曦曦,是浙江省某大型建设类国有企业下属分公司财务负责人。2年间,她利用掌握的财务权力,以缴纳税款、支付材料费等名义,挪用公款达2000余万元。
陈曦曦虽然只是国企下属公司的管理人员,但对公司财务却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两年时间就挪用巨额公款,数额之大令人惊讶。而像陈曦曦这样的国企下属单位管理人员违纪违法问题并非个案。记者从浙江省纪委省监委派驻国资委纪检监察组了解到,从省属企业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二三级企业的领导人员是腐败“高发群体”。
信访是反映党员干部廉情的“晴雨表”。该纪检监察组对近年来的信访件进行分析发现,反映省属企业二三级单位领导人员的问题线索占信访举报总量的91.2%。
“这些干部虽然职务不高,但权力不小,尤其是一些管人事、管资金、管项目的中层干部,是上级各项政策落实落地的具体‘操盘手’,具有实施腐败的‘先天优势’。”浙江省纪委监委派驻省国资委纪检监察组负责人说,当前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力度呈现层层递减的现象,越往基层国企领导的党纪意识越模糊,廉洁意识越淡泊,因而违纪违法问题也较为高发。
隐蔽,是国企腐败的另一个特点。为规避调查、逃避惩罚,少数党员干部把一些违纪违法行为由明转暗穿上了各种“隐身衣”。他们有的以奖励激励、商务活动和为职工谋福利等为借口,从中谋取个人非法利益;有的本人不收受贿赂而由关系人代为收取和保管……
“我做事小心,组织上应该不会发现。”自认为自己做得隐蔽,萧山机场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金谷错过了三次向组织坦白的机会。据调查,金谷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为特定关系人输送利益,非法索取、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600余万元,并试图掩盖与他人的权钱交易行为以逃避组织调查。
此外,从目前查处的案例来看,变异“四风”问题仍在国企不同程度存在,少数国企员工仍心存侥幸,顶风作案,公款吃喝、违规送礼等问题仍有发生。
业态多元成监督难点
近年来,浙江针对国企开展监督的网越织越密,基本形成了执纪监督部门、派驻机构、巡视机构和企业纪委四股监督合力,但国企腐败案件为何还屡有发生?“除了部分国企相关工作人员思想滑坡、法纪观念淡薄等原因外,国有企业特殊的性质也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也给监督增加了不少难度。”驻省国资委纪检监察组负责人说。
国企的主要职责是经营管理国有资产,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通俗来说,国有企业就是直接和“钱”打交道。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是国企最鲜明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国企领导人员更经常、更直接地受到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
哪里资金多,哪里的路就滑。在近期省委对省属国企的巡视反馈中,“重大投资决策不遵循议事程序和规则、招投标不规范、经营风险高”等是出现较多的问题。
国企经营业态多元性、商业行为复杂性,为腐败问题穿上“隐形衣”。在浙江省纪委监委派驻国资委纪检监察组综合监督的22家省属国企中,就涉及钢铁、建筑、能源、金融、交通等几十个领域。
仅以工程项目招投标为例,就存在假招标、陪标、围标、串标等一系列廉政风险行为。不仅如此,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项目投资、产权交易、资本运营、物资采购、财务管理、境外投资经营等都是廉政风险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
此外,国有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经营中的商业秘密也不宜全部公开,企业的盈利亏损也是市场常态,这些都让国企腐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一位曾参与国企腐败案件查办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国企腐败的隐蔽性和专业性,为调查增加了不少难度。在对一起案件初核时,他们先后查询了银行、房地产、证券等30余家单位的7万余条信息。
“腐败分子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领域的每一个业务流程才能开展监督,否则只是做做表面文章。”驻省国资委纪检监察组负责人介绍,因为涉及领域很广,有些领域专业要求极强,对监督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企反腐重拳发力
国企是反腐重要“战场”。国企反腐不仅要减少腐败存量,更要遏制腐败增量,如何构建国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2016年底,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从机制上将国有企业在内的履行公职的单位和人员全部纳入监察范围。据统计,监察体制改革后,浙江监察对象从过去的38.3万增加到70.1万,其中省属国企管理人员8.6万,占新增对象的27%。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很好地从体制上解决了监督权力交叉和边界不清问题,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履行公职的单位和人员形成有效的监督全覆盖,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也能在阳光下运行。”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蔺春来说。
针对国有企业二三级单位腐败多发问题,浙江充分运用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机制,将监察触角延伸至国企基层一线。在省委第四轮巡视对省交投集团开展巡视的同时,省交投集团同步开展内部巡察。在巡视组的指导下,该轮巡察中,省交投集团向4个三级公司、2个四级单位进行延伸巡察,目前已完成对26家单位的巡察。
“巡视组的‘威’与巡察组的‘熟’相互借力,不仅让国企巡视巡察监督覆盖面更广,而且有效破解了国企内部巡察‘自己监督自己’监督难的困局。”省委巡视机构负责人说。
针对国企监督专业性强,监督力量不足的问题,浙江省国资委党委和全省国企党组织扛起主体责任,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基本实现省属企业及二级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全覆盖;驻省国资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在强化日常监督的同时,着力构建国资国企纪检监察“五个统筹”工作机制,即统筹安排参加国企专项执纪监督工作人员交叉使用、统筹安排抽调重要问题线索审查调查人员、统筹国企纪检监察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统筹国企系统违法犯罪线索查办及移送工作、统筹纪检监察信息共享及定期交流,推进国资国企纪检监察战线一体化建设。
清廉国企建设始终在路上。目前,浙江省国资委出台了《关于推进清廉国企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适应、与职工群众愿望相呼应的清廉国企。(浙江省纪委监委 颜新文 吴沂鸿 杜玲玲)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