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河南洛阳,承担着“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的特殊使命。近年来,郑洛新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顺利挂牌。如今,洛阳紧紧把握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机遇,不断激发新旧动能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创新动力更加澎湃
近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位于新安县产业集聚区的洛阳万基铝加工有限公司,只见一张张如镜面般的铝箔在生产线上接连下线。该公司总经理吴俊介绍,这批高档装饰材料镜面铝箔,是按照市场需求创新开发的新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去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辐射区辐射点遴选结果公布,洛阳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核四区多点”空间布局正式确立,让这家位于自主创新示范区初始建设范围以外的创新型企业也能享受政策红利。
去年以来,洛阳按照“一核四区多点”空间布局放大政策红利,创新发展协同效应正在加速形成。同时,洛阳配套推出创新“金十条”实施细则,兑现19家大院大所大企业激励资金2572.6万元;全市12个课题获郑洛新“自创区”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支持;总规模500亿元的河南省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在“自创区”落户……
在一系列布局和政策的支持下,七二五所研制的海水管路系统,成功应用于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郑洛新“自创区”四大创新引领型项目之一——工业CT项目产业化步伐加快;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无人驾驶智能纯电动拖拉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共舞,一个发挥更大引领作用的洛阳“自创区”前景可期。
制度红利持续释放
去年底,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企业数目突破1万家。在这万余家进驻企业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占比超九成,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这得益于近年来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的制度创新红利。
商事制度改革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率先实践“三个一”放管服改革的“洛阳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网上可办”和“一网通办”100%达标;设立企业登记“单一窗口”,开办企业最快60分钟完成;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企业注销“一窗受理、一次办妥”。
双向开放制度打造贸易畅通大道。洛阳—青岛港班列、洛阳—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公铁海联运班列开行,有力促进了洛阳经济发展。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的装备技术在乌兹别克斯坦助力当地企业产能提升3倍。此外,河南首个线下咨询窗口——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自贸区洛阳片区落地,实现了“一站式”通关。
金融服务升级“浇灌”创新创业。通过“科技保”“科技贷”等业务,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新增小微企业科技贷款2.7亿元,办理小微企业还贷周转金业务4亿元,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发展。
如今的洛阳,正借助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两大国家级发展平台,持续释放政策“乘数效应”,实现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张锐鑫)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