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

西藏山南:党的光辉照雪域 “藏南明珠”闪耀光彩

人民网 王子侯

2019年04月01日20:17  来源:人民网
 

“地方莫早于雅砻,农田莫早于泽当。”古老的歌谣唱出了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圣洁的雪域高原上,有一个地方,因地处岗底斯山和念青古拉山以南而得名,这里,是藏民族的摇篮、藏文化的发祥地,是一颗镶嵌在藏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这里,是有“藏南谷地、西藏江南”之称的山南。

忆往昔,昔日雅砻曾孕育了西藏悠久厚重的文明。看今朝,今日山南正谱写着跨越式发展的华美篇章。

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山南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生态环境更加美好。2018年当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达164.32亿元、18.88亿元,是1990年最早记录的59.1倍,财政收入是1959年的2804.9倍。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改革第一村喜获新生

驱车从山南市区来到克松村,一条条硬化路延伸到村间地头,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分布在道路两旁,让人眼前一亮。在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克松社区居委会叫做克松庄园,是旧西藏大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的所属庄园。克松是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子,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

“民主改革之前的克松,庄园里的农奴和奴隶被当成‘会说话的牛马’,承受这沉重的差役负担,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终年不得温饱。”克松社区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回忆道,在那个苦难的岁月里,没有人身自由和最基本的人权。

1959年3月28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克松村的村民们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土地、畜牧、房子,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当熊熊的烈火烧烬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的地契、契约时,他们围着火堆情不自禁地挑起了舞,抒发着获得新生的喜悦之情。”边巴次仁说。

“最后,尼玛次仁、基嘉、乌金等站在圈中桌子前面。围着他们的人们把手高高举起来了,这是一些终年劳碌的手、被人支配的手,今天第一次自由地举起来,在这个庄园面前,过了第一次民主生活。”克松社区陈列馆中的文字,让人穿越到那个黑暗的年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民主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愿望,契合西藏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2018年克松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35元,是1978年的98.7倍。2017年,所有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迈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边巴次仁表示,如今的克松,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昏暗的酥油灯变成了明亮的电灯,条条硬化路通到田间地头,宽带网络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随着乡村振兴地不断深入,克松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处处呈现着幸福祥和、安居乐业的新景象。

“贵族的太阳落下去了,群众的太阳正冉冉升起。”伟大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西藏人民的命运,改变了克松村民们的命运。

誓把天堑变通途 雪域高原上开辟新天路

交通是西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团结的桥梁。位于山南市贡嘎县境内的杰德秀一号特大桥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架梁、铺轨工作。即在预制好的桥墩上用T梁架设好桥梁,形成路基后,在进行铺轨。

杰德秀一号特大桥上正在进行铺轨工作(人民网 王子侯摄)

拉林铁路是新建川藏铁路在西藏境内的先行段,是雪域高原修建的一条新“天路”。全长共435.48公里,拉林铁路全程90%以上的路段都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在建设过程中,高原施工缺氧、自然条件恶劣、地质条件复杂等问题,为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们的施工作业工人都是内地来的,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在高原施工,在这种缺氧的条件下非常不适应。”西藏铁路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杨柳波介绍,拉林铁路全线年平均含氧量不到平原的70%,在隧道内的含氧量更不及洞外的80%,在高地温隧道内工作2小时就达到人体极限,必须轮换。

不仅要克服高原施工缺氧,青藏高原气候干燥、风沙大、日照强,冬季昼夜温差高达30度,冻胀现象层出不穷;还有硬岩岩爆、软岩变形、高地温、冰碛层、风积沙等复杂地质条件给施工造成不小的困难。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在“两路”精神的引领下,铁路建设者们勠力同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誓把天堑变通途。“自2015年拉林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各专业工程有序推进,质量安全管控有力,投资计划完成良好,预计在2021年建成通车。”杨柳波说。

建设拉林铁路,还帮沿线村民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来自贡嘎县杰德秀镇的居民达瓦深有体会,在拉林铁路修建之前,达瓦只能去拉萨和山南等地外出务工。“现在,拉林铁路的施工带动了他和他身边的许多村民们就业,每个人的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达瓦说。

据初步统计,拉林铁路开工以来,各标段共吸纳当地农牧民劳务工10000余人次,近年来为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约7亿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各个项目部的领工员和技术员还手把手教村民们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的劳动技能,使他们不但走上致富路,还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与幸福。

门巴群众喜搬迁 勒布沟里建设幸福家园

穿过漫无边际的皑皑雪山波拉山,走过狭窄危险的盘山公路,从山顶垭口到山下,在短短30公里的距离内经过一百多个弯道,海拔高度下降了1600多米,再绕过几道弯,眼前便豁然开朗起来。极目远望,天空白云缭绕,翩迁起舞,山顶白雪皑皑,银光闪烁,山腰娇翠欲滴,云烟袅袅,山下溪流蜿蜒,瀑布飞流。神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便是勒布沟。

勒布沟地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境内,藏语意为“好的地方”。这里气候宜人、物种丰富、山川秀美、四季如春,是我国少数民族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为了让门巴族乡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错那县政府因地制宜,实施了勒门巴民族乡(以下简称“勒乡”)新型特色小城镇等边境小康村建设,助力乡民致富增收,让乡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勒门巴民族乡的新型特色小城镇(人民网 王子侯摄)

2018年2月7日,勒乡举行了特色城镇搬迁仪式,群众们喜迁新居。新型特色小城镇的建成,让勒乡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更加齐全,民族特色更加鲜明。还让当地乡民们吃上“旅游饭”。

62岁的古如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搬迁新房后开设的农家乐,仅去年一年就接待了200多位游客,一年光农家乐的收入就有3万多。“我还加入了乡里的茶叶农奴民专业合作社,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每年还能有1.5万元的分红呢。”古如说。

“边境小康村不仅突显了门巴族特色,成为门巴民族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还让勒乡群众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子,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过上了文明幸福的美好生活。”勒乡党总支书记李佳坦言。

“近年来,不光是勒乡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干部群众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也有了新的转变,我们干部的工作作风更加的务实,一步一个脚印,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李佳说。

今天,山的这边比山那边好,门巴族乡民们正用实际行动感恩党、留得住、生活好、戍边关,“做好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责编:马昌、袁勃)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