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城在绿中 楼在园中 街在景中

本报记者  付  文

2019年03月07日05: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春寒料峭时节,兰州新区2号湖,王德富和老伴儿逛了一上午还嫌不够……

  老王家住兰州新区秦川镇西昌村,但他有事儿没事儿就“进城”转转。“有山、有水、有景,咱新区现在环境越来越好了!过去春季沙尘暴多。这两年,风还有,但沙尘没了。”在这里生活了近20年,王德富感受最真……

  “新区西北方向,在东一干渠、东二干渠两侧,我们建设了总面积1万多亩的防护林网;东边水秦路沿线,建设了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2公里的景观林带;东南片区,是封育区域。”兰州新区秦川园区党委书记孙敏毓介绍说,早在2012年新区成立之初,国家发改委就将新区北部防护林网和南部林业带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经过多年持续建设,风沙扬尘已不多见。”

  2017年以来,兰州新区累计投入各类生态建设资金30多亿元,坚持把山水林田湖草当做一个生命共同体综合施策,秉持“生态系统各要素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在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东门的一处小山包上,工作人员对脚下开始返青的野草如数家珍:“这是高羊茅,那是黑麦草,还有早熟禾,都是冷季性草。”过去一说到绿化就是栽树,其实在西北一些干旱少雨地区,种草更符合当地实际。“这些草,用水量少,比树木更易成活,能够有效起到水土保持作用,且成本比种树要低。”

  兰州新区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接过渡地带,大部区域是黄土山丘。雨水留不住,土壤不能保墒。过去当地采取传统的水平沟和鱼鳞坑方式造林,难度大、成本高,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生态成效却不明显。近年来,兰州新区以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修复与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示范区”为目标,通过工程手段对原有地貌进行修复,推动耕地、林地、草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在兰州新区纬十六路南侧坡体景观生态复绿项目现场,一只“凤凰”正巍峨挺立,不时有游客来拍照留念。俯视脚下,各种不知名的野草正透出依稀可辨的青绿色;抬眼望去,一大片平坦的开阔地被厚厚的草丛所覆盖……“这里过去也是高低不平的小山丘,水土流失严重。”兰州新区农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土地平整之后,又采取了降盐、降碱、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熟化”措施,以增强土地地力。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已累计完成修复面积6.2万亩。“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兰州新区农投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当地多形式开展绿化,先后种植了桃树、杏树、核桃等适合新区生长的经济林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兰州新区大力建设水生态循环示范区,在“引大入秦”工程基础上,着力构建“上蓄下引、湖库连通、丰枯调剂、环境优美”的现代水网体系。离2号湖百米之遥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水流淙淙,水鸟嬉戏……“我们把现有湖库连接打通,在同一供水线路上形成多个备用水源,还配套建设了景观水系,既把降雨充分合理调蓄下来满足城市绿化用水需求,又为老百姓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去处。” 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张爱明说。

  建成区绿地率由2011年不足5%增加到如今的35%,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一个宜居、宜业的绿色新城正在崛起!“我们将继续蹄疾步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城在绿中、楼在园中、街在景中的绿色生态体系。”兰州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表示,新区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新区。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07日 05 版)
(责编:冯粒、袁勃)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