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绿色发展
山水变成“金饭碗”
核心阅读
作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的核心城市,近年来湖北宜昌坚持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辩证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化解落后产能、推动转型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久久为功,做足了绿色发展的大文章。
新年伊始,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沿线开始了新一轮的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根据规划,2020年年底以前,宜昌市长江沿线1公里内的134家化工企业将全部“清零”。如今,化工园区岸边复绿已经初见成效,9公里的长江边将再现一条绿色生态廊道。
破解“化工围江”
曾经的宜昌,化工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30.6%,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
2016年,长江宜昌段200多公里的岸线上,分布着沿江化工管道1020公里以上。全市化工污染占工业污染排放的比重超过60%,企业离长江最近的只有50米,加重了长江支流及干流总磷污染。
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2017年,宜昌市制定实施《宜昌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19年年底,长江及其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134家化工企业装置“清零”的目标。
从生产岸线变生态岸线,宜昌市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治。一年来,宜昌市强力推进“关改搬”,首批依法关停25家化工企业。与此同时,52个化工、建材、火电等高耗能、高污染新项目被拒之门外。
长江岸边的兴发集团,自2016年开始,关停拆除了22套距离江边较近的生产装置,资产价值超过12亿元。昔日繁忙的厂区,如今已后退900多米,形成了近800亩的绿化景观带。
“雷霆万钧之下,宜昌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下降至18%,‘化工围江’格局得到根本改变。”宜昌市市长张家胜强调,“清零”并非一关了之、一搬了之。“‘关’是为了转,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
转,就是引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精尖、绿色循环发展。
腾退出岸线后,兴发集团专注于精细磷化学品和前沿新材料研发生产,将传统粗放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做成了高端环保的精细化工产业。2017年12月9日,该企业集团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成为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湖北省唯一获奖企业。
“我市编制出台了《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化工产业项目入园指南》,分类整治10多个化工园。” 宜昌市发改委主任郭康新介绍。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循环化的转化中来。
目前,宜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增长迅猛,其产值占宜昌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8.2%,首次成为第一动力,涌现出一大批行业“小巨人”:人福药业成为亚洲最大的麻醉药品研发和生产基地,东阳光红霉素原料药产能世界第一,华强科技医用丁基橡胶瓶塞国内市场第一,微特电子、安琪酵母纷纷成为其行业领域内的国标起草者。
对污染零容忍
冬日清晨,夷陵区黄柏河畔,气温接近0摄氏度,凛冽的寒风刮得人脸生疼。清漂船上的毕家培眯着眼睛,像雷达一样,在清澈的河面上搜寻着水草。
黄柏河是宜昌的母亲河,其供水区域内的经济总量占全市的近八成。过去,流域内矿山废水排放、畜禽养殖等污染,导致水质下降,并一度发生水华。
“2006年水葫芦泛滥,一天可以捞70吨,整整干了103天。”毕家培是黄柏河清漂队队长,今年63岁的他从事清漂工作已经14个年头。
为了改变黄柏河流域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2015年,宜昌市决定成立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管理局,启动全流域综合治理。
市级设立100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实行水质监测评价结果与水生态补偿资金分配、磷矿开采计划“双挂钩”。通过治理,黄柏河流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干支流河道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较整治前提高了8.34个百分点。这一措施还被水利部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
谈起如今的清漂工作,毕家培直言轻松了许多:“你看,现在连清漂船也换成了小船。”
管住斧头、守住山头、护好源头,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宜昌人的决心和责任。近年来,宜昌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新举措:出台国内首个地级市环境总体规划,并以人大立法形式对黄柏河全流域及城区34块绿地、8处山体、2处水域进行永久性保护;实施《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和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在全国率先实行河湖长制,市内183条河流、11个湖泊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全覆盖。
为保障立法实施,宜昌全面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公安+环保”执法模式,在全国首创组建环保警察队伍,执法监督机制越来越严厉,释放出对环境污染零容忍的强烈信号。
自2017年8月“环保+公安”执法模式启动以来,累计侦办破坏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37起,刑事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57名。
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每个周末的清晨,宜昌八中906班学生张建国和母亲都会去江边,参加“三峡蚁工”沿江捡拾垃圾活动。
两年前,市民李年邦发起“三峡蚁工”志愿者组织,目前参与志愿活动的市民超过2万人次,捡拾垃圾总量近700吨,志愿活动范围已从城区江滩拓展到城郊及沿江风景区。
如今,保护环境,全员护“绿”的理念,已在宜昌人心中扎根,成为宜昌人的共识。
宜昌作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坚持分类化收集,农村垃圾处理率达95%;并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累计处理餐厨垃圾12716吨。
为了让百姓安享“绿色福利”,宜昌坚持“四季挖窝、三季植绿”,出台全域生态复绿总体规划。全市复绿36843亩、植树197.9万株,5个乡镇、88个村分别获“湖北省森林城镇”和“湖北省绿色乡村”称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居全省市州第一。
同时,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宜昌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绿水青山正成为强市富民的“金饭碗”。
“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支撑。”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营造绿色生态的道路上,宜昌始终在探索。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8日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