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深入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将信访矛盾化解在基层
让驻村成为“驻心”
核心阅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开展4年来,全区5.6万个驻村工作队走访群众3.8亿多人次,排查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137万余个,投入资金74.8亿多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0余万件,帮助203.6万多名群众实现就业
新疆阿勒泰市的喀拉尕什村紧邻阿勒泰火车站,远远望去,村里红顶白墙统一规划的安居富民房格外好看。村里柏油马路平坦笔直,来来往往的村民脸上挂着笑容,一副和谐幸福的乡村景象——很难想象两年前的喀拉尕什村竟然是当地出名的“上访”村。
原来,2015年以来,随着阿勒泰市火车站开始征地,部分失地村民因无事可做而迷茫,上访增多。为了顺民气、找症结,阿勒泰地区教育局驻村工作队来到了喀拉尕什村,村里也从此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组织百万干部下基层“四同四送”(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送政策、送法律、送温暖、送文明),做好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努力将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户、中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用实际行动走出一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路子。据统计,“访惠聚”驻村工作开展4年来,全区5.6万个驻村工作队走访群众3.8亿多人次,排查安全隐患、化解矛盾纠纷137万余个,投入资金74.8亿多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00余万件,帮助203.6万多名群众实现就业。
从“问题村”到富裕村的转变
怎样让失地的农牧民有稳定持续的收入?从进驻喀拉尕什村第一天起,这就是工作队一直思考和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
驻村工作队发现,与其他村不同的是,喀拉尕什村家门口就有火车站,距离飞机场也只有2公里,随着阿勒泰市火车站的投入使用,机场的扩建增航以及地区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人流量的激增必然会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头脑灵活的村民胡拉力·阿买汗就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鼓励下,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现如今,他家的农家乐生意火爆,每天的包厢都要提前预订。“现在我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点多才能休息,累是累点,但一年至少能赚8万元,比过去种地、放羊好太多了。”胡拉力高兴地说,“感谢工作队和村干部的金点子,感谢党的好政策!”
两年来,驻村工作队从解决好村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热点问题出发,把民生实事办成顺应民意、贴近民情、排解民忧的民心工程。
阿依坤·哈甲衣跟村里的另外10多个人,如今都找到了在“家门口”工作的机会。“我和爱人都在火车站上班,他是协警,我做安检员。”阿依坤说,如今夫妻俩每月有6000元的收入,“非常满意”。
过去,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曾经成为一些人顺利就业最大的“拦路虎”。“我也想去火车站工作,可之前我听不懂旅客说什么,旅客也听不懂我的话,所以没选上。”不过村民木拉提·别得尔汗说,他现在已经参加了村里给组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我已经学会了几百个日常对话用语和常用文字,用汉语进行简单交流和读写已经没有问题,我的就业梦很快就能实现了!”
走家串户,解决群众烦事难事
新疆温宿县喀拉萨村位于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
今年6月11日,村民艾买尔·亚森焦急地向工作队反映:由于树木将高压线挂落,导致4口水井无法工作,4000余亩正在开花坐果的红枣树、核桃树无法正常浇水。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作队立即协调办理,不到两天时间就恢复供电。为表达对工作队的感激之情,村民为工作队送来锦旗。在村里,工作队发挥信访干部善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都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为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工作队还在各村民小组设立意见箱,由专人收取信件,对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分别予以办理。
每天的晨会,工作队队员都要分别汇报入户走访时了解到的群众困难诉求,统一分类整理登记到矛盾纠纷登记台账,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实行问题解决销号制度,通过“当场解决一批、协调有关部门办结一批、宣传政策当面答复一批、筹集资金化解一批”等方式,使群众诉求得到有效解决。2017年以来,工作队受理群众反映信访问题300余件,办结280余件,办结率93.3%。
村民麦麦提·乃麦提说:“工作队每天走家串户,哪里有难事烦事,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现在,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村民们的关系更和谐融洽了,‘有困难找工作队’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
不脱贫不罢休,不摘帽不收队
克孜勒陶,在柯尔克孜语中意为“红山”,这座环山的小村落地理位置偏僻、人员居住分散,是深度贫困村。2017年2月,当吕辉斌第一次来到村里时,面对零落的土房,杂草丛生的农田,坑坑洼洼的道路,虽然来之前已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情景还是让他感到意外。
“不脱贫不罢休,不摘帽不收队。”作为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村工作队队长的吕辉斌立下誓言。说干就干,吕辉斌与工作队员、村干部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走访,对村民反映强烈的草原补贴、扶贫羊、扶贫牛发放及安居房价格等问题,进行了清理核实并向上级报告,追回违规领取涉农资金,原村“两委”干部全部返还违法所得并向群众做出深刻检讨。干部作风变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实现转移就业是工作队带来的“致富经”之一,但克孜勒陶村位于大山深处,村民们习惯了游牧生活,不愿走出大山怎么办?工作队为此通过开会宣传,挨家挨户、点对点做思想工作,想方设法给村民介绍工作。
“我家5口人,前几年女儿患白血病欠下了债。”今年劳务输出到阿图什砖厂工作的肉克亚·加帕尔说,“多亏工作队介绍工作,现在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不仅还了债,还新买了几十只羊。”
与此同时,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分析查找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规划。一年多来,村里的养驴合作社、蔬菜大棚、芦苇加工合作社、草料基地、土地提质增效等各项脱贫工作都陆续做了起来,克孜勒陶村也从2016年农牧民人均收入4612元,发展到2017年底集体收入实现9.36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52%达到7011元。
“以前只会种点玉米、苜蓿,但现在学了新技术收入可大不一样了。”今年47岁的沙依地拉·吐尔逊参加了村里的蔬菜大棚种植项目,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蔬菜喜获丰收,笑得合不拢嘴。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4日 1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