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化审计高教改革 服务审计事业发展
来源:审计观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生产力提高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审计事业也应运而生。与之相适应,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包括审计人才培养、审计学科建设、审计技术研发、审计文化传承、审计国际交流等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高等教育事业也不断发展,为中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进而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作出了应有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系统回顾我国审计教育与审计事业的发展历程,战略性地思考审计高等教育的未来趋向意义重大。
初创期:改革开放初期审计高等教育应运而生
自1949年10月到1983年8月的34年间,我国一直未设立独立的政府审计机构,国家财政收支的监督工作主要由财政部内设的监察机构来完成。财审合一的经济管理制度,使得社会对专门审计人才的需求并不强烈,更谈不上专门的审计教育和审计学科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转移到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来。“一切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审计工作必须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1982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1983年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也相继设立审计机关,独立的审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审计署成立后委托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增设审计学专业,以培养专门的审计人才,为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审计高等教育事业由此步入正轨。
为更好地满足国家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决定创建一所专门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1987年,审计署与南京市共建了中国唯一的以“审计”命名的高校——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审计大学的前身,以下简称“南审”)。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和审计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南审 “因审而立”,并在“初次创业”的阶段就完成了从职业教育为主向具有一定规模的本科院校的转型,为中国的审计事业和经济事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
这一时期,我国的审计事业规模较小,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理论研究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从微观角度强调研究国家审计的制度功能,出现了关于国家审计的各种理论,比如解决市场具体问题的会计监督说、经济监督说等。初始阶段的教材建设采取自行开发与国外引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审计学原理以自行开发为主,财务审计以国外引入为主。在审计课程设置上主要与那些和审计署合作设立审计专业的高校共同开设 《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等核心课程,增加了审计实务方面的选修课程。南审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了大量的审计人员,满足了我国审计事业初创时期的现实需求,通过对审计理论的初步探索有力地指导了审计实践。尤其是,审计职业教育和审计学历教育并重的办学路径,为后来形成审计教育注重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升期:世纪之交审计高等教育顺势而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职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审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审计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审计教育亟待不断地进行多维的探索。
这一时期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在于:
第一,开拓创新审计基础理论。其间,相继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审计的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权力制约论、民主法治论、免疫系统论和国家治理论等,这些理论更具解释张力和现实针对性。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被视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否良性运行。
第二,基本建成审计人才培养体系。越来越多的财经类高校开设了审计学专业,并结合自身优势形成了专业特色。在审计专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目标,增强人才对审计工作的适应性。基本形成了兼顾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审计学系列教材,满足了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三,逐步构建审计技术体系框架。随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会计电算化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手工查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审计快节奏和高效率的需求。国家审计 “金审工程”一二三期建设逐步推进,形成了一套审计技术与工具的融合创新体系,通过梳理审计过程关键环节所涉及的技术特征与方法,由点到面开始构建审计技术体系框架。
这一时期,南审坚持凸显政府审计特色,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重点发展与审计相关的职业教育;在服务上立足江苏,辐射全国,服务国家治理与宏观管理,重点为审计行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围绕审计品牌构建 “大审计”平台,构建了工商管理特色鲜明,应用经济学优势突出,理论经济学基础厚实,公共管理学、法学、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支撑有力,各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按照“通、实、精、活”原则,即大学通修课“通”、学科基础课“实”、专业主干课“精”、选修课“活”,构建了以大学通修课为基础、学科基础课为核心、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从1997年起,为适应审计实务的需要,相继探索创新了“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教育”、跨学科复合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审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积极加强工学学科建设,全力扶持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发展,形成了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努力提升“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为审计学科建构提供多学科支撑和高水平学科平台。
为了进一步探索审计国民教育与审计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审计高等教育服务我国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在众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改革。例如,在学科专业融合方面,建立“双向传输”机制:审计的基础理论向审计职业教育传输,审计职业教育经验向审计本科学历教育传输;在师资队伍融合方面,面向国内外建立由高水平审计专兼职人才组成的师资库,建立“双向挂职机制”,提升师资授课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融合方面,制定审计职业教育和国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时,设置共同的基础性课程模块和实务经验性模块,构造个性化、模块化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为了更好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有力的保障,这一历史时期的审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审计研究、审计职业培训、国际审计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跨越期:新时代以来审计高等教育与时俱进
新时代以来,党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准确认识和重新定位,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确立,都对深化审计事业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的重要会议均专门论及审计制度,提出了关于审计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更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领导。相应的,我国审计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取得了新的成就,担负着新的使命。
第一,将审计教育事业纳入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总体布局和反腐败及权力制约的战略中进行思考。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国家治理理论的提出,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审计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且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南审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依托雄厚的审计行业资源,集中全校审计学科优势资源,成立政府审计学院、监察学院和国家审计研究院等。
第二,加强审计教育的国际交流。审计日益成为中国履行大国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服务平台、前沿阵地。南审也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ASOSAI)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建立了紧密的学术交流关系,在国际审计准则制定、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国际审计官员、学者频繁访问南审,开展各类学术合作和交流。学校多次承担国外最高审计机关留学人员培训任务,先后承办了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的33个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审计官员留学培训任务,海峡两岸暨港澳台地区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23个非洲英语国家审计长高级研讨班,斯里兰卡高级审计研讨班,坦桑尼亚审计官员研修班,老挝公共建设与交通部“内部控制学习班”,亚洲审计组织培训班等,为中国审计国际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第三,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重视打造审计高端智库,加强对国家战略布局、公共政策、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审计自身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为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有关高等院校和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以及各地审计机关针对审计本质和审计职能、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审计体制、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职业化、政策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大数据审计等方面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研讨和交流,积极构建审计研究体系。南审与中央军委审计署的战略合作则大大拓宽了审计实践范围和审计研究领域。
第四,党中央历史性地提出了审计全覆盖,对审计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代的审计实践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和国家治理的广泛领域,相应的,审计学已经跳出了“工商管理”学科范畴,需要对自身的学科归属进行重新定位,独立设置审计一级学科势在必行。南审积极推动审计学科研究走向深入,不断增强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的联动,积极牵头组织全国专家开展审计一级学科论证,明确审计学科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其覆盖的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的名称及其范围,充实审计理论和实务技术,提升审计学科地位,重构审计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力争将审计学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一级学科。审计学科论证已经被列为审计署 “十三五”审计理论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审计署将中国审计学会审计教育分会设在南京审计大学。学校每年主办或承办中国审计教授论坛、中国审计博士论坛,全国最高层次的审计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审计教育发展大计,为全国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平台。这一时期也是南审审计高等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时期。学校更名为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提高,书院制改革探索了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特别是,学校开展的“十九大精神与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改革进课堂”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审计专业视野,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发展势头良好;实施“国家审计高端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建立审计领军人才咨询库,提供决策咨询;与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开展深度合作,有效促进了审计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的深度融合。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科技强审”思想,适应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在审计领域中的发展和运用,学校成立了审计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围绕新兴交叉学科,也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审计科学与技术”和“现代审计科学”建设,在审计实验教学基地建设融合方面,积极打造公共工程审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审计信息工程国家级工程中心、审计大数据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中心等。在公共服务体系融合方面,建立审计职业教育图书馆,建立完善的后勤和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回顾过去,我国的审计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中产生,并以自身的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后,审计教育事业要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做到:
第一,始终坚定不移地扎根于中国大地,满足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事业的需要,加强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深入研究,攻坚克难,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适应新形势,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创立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下的“审计学通识+实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依托资源优势,外引内联结合,造就“双语”“双师”型师资,推进品牌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努力构建科学的审计学科体系,建设好审计智库,拓展审计研究和教育的发展空间。
第五,紧跟审计实务动态,开展审计技术攻关。审计技术创新事关审计战略的长远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渗入审计,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持续审计、数据式审计、远程审计、实时审计等新的技术方法不断涌现,审计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复杂性越来越强,审计方式必须与时俱进。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