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三审:避免“九龙治土” 关注社会公开

2018年08月30日16:52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8月30日电(记者陈灿)8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委员们表示,草案总结了我国土壤污染立法的经验和土壤污染防治的实践经验,契合我国国情和土壤污染实际,较好地体现了问题意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那顺孟和委员关注到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问题,建议在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中写入有关防治内容。“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次生盐渍化面积非常大,包括内蒙古地区有上亿亩,导致土壤改变很厉害,都是由于人为的灌溉活动不合理造成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土壤安全更是关系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的大事,土壤也不同于空气、水源等,它的重要特点是一旦被污染,很难恢复原状。 杜玉波委员建议在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修改中,要特别注意与相关法律的协调配合问题。土壤与空气、水源、植被密不可分,要避免出现各种与土壤污染防治密切相关的立法“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桥路不通”的现象。关于部门职能的问题,杜黎明委员也有陈述。他表示,草案当中,还是存在一些部门职能交叉或者牵头部门不够准确,可能会给“九龙治土”、相互推诿留下空间。

为防止污染和引起大家重视,法律上应该更多让公众了解土壤污染治理情况,多位委员都关注到了社会公开的问题,建议扩大公开范围。邓秀新委员表示, 目前法律只在第80、82条谈到政府治理土壤污染治理过程中,监测数据怎么上传到平台,或者向社会公示,显得不够。他建议在第1章总则中增加一个条款,即对土壤污染监测情况、污染治理情况依法公示,让大家参与,以提升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

王毅委员建议,第21条第1款在“向社会公开”后面加上“名录及排放信息”。理由是原条款只提出向社会公开,但是公开什么并不明确,只公开名录的话,还远远不够,所以建议加上“排放信息”。杜黎明委员提到草案第65条规定“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另行委托有关单位对风险管控效果、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并将效果评估报告报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他表示,“这还不够,为了增强对风险管控、修复活动效果的监督,建议增加评估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开的规定。”

委员们都表达了希望这部法尽快颁布实施的意愿。“三大攻坚战之一的防污染攻坚战核心内容就是空气、水、土壤,水已经有法了,空气也有法了,唯独土壤现在还缺法。我个人认为,本次会议务必通过,而且尽快颁布实施,将来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完善的地方再去修改完善。”孙建国委员表示。高虎城委员说,通过两次的审议和修改,草案结构更为清晰,制度设计更为合理,文字表述也更规范。“我认为草案已经比较成熟,建议尽快通过,早日公布实施。”

(责编:冯人綦、曹昆)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