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
因地制宜抓特色

走进河南省巩义市,一路上美景尽收眼底:山上园林硕果累累,一座座楼房沐浴着阳光,一片片太阳能板覆盖山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抓手在哪?巩义立足优势找特色,一个个新产业点燃乡村发展的希望。
小关镇南岭新村,是个贫困小山村,缺资源、缺产业,怎么脱贫?河南省编办的赵晓红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调研,动员贫困户干起“短平快”的蜗牛养殖。
走进贫困户沈玉荣家中,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养了几千只蜗牛。沈玉荣说:“我年龄大了,干不了体力活,眼看要成‘废人’了,多亏村里引来新项目,让我生活有了奔头。”
赵晓红介绍,蜗牛养殖不费劳力,山上田间的青菜、树叶,都可以当饲料,而且联系了企业,销路不愁,适合贫困户干。村里还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将村民自产的杂粮、腊肉、柿子醋等特色农业产品上网销售,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河洛镇英峪村贫困户张天顺,在扶贫干部帮助下,设立扶贫车间,加工包装箱,年均收入10多万元,还带动其他贫困户就业。
大峪沟镇探索“光伏+扶贫+旅游”路子,打造光伏小镇。镇里与十一科技公司签约,利用2600多亩荒山荒坡,建设年发电量4400万千瓦时的光伏项目。仅土地流转,每年可为将军岭村集体带来35万元收益,带动村民创收50万元,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实现贫困户“屋顶上的银行”全覆盖,一年时间脱贫120户323人。
鲁庄镇南村村民热爱书画艺术,不少农民拿起笔来投身书画创作,屋内屋外到处是国画。市扶贫办了解情况后,投资60万元建设书画创作展厅,成立巩义市农民书画院,邀请书画名家免费为农民进行培训。
贫困户王明柱身患小儿麻痹症,如今他爱上了绘画,收入大为提高,当上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以前沉默寡言的他,现在开朗了,鼓起了生活的信心。
南村书画创作还吸引了不少文化商人,他们除了把书画放在互联网上销售之外,还开发了衍生品,把画印在了陶器、衣服、扇子上,一幅幅作品产生了良好效益,南村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26日 1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