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马车游览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绿色、环保。 刘湃 摄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新疆伊犁民俗旅游开辟增收新途径
中新网乌鲁木齐8月19日电(记者 戚亚平 刘湃)“旺季一天最多可接待三四百人,去年收入五六万元。”新疆伊宁市居民阿急叶从2008年开始做民俗旅游,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在新疆伊犁州府伊宁市老城区的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现有48个像阿急叶家这样的民俗旅游家访点。在这里,游客可参观、吃饭,购买具有民族特色的丝巾、衣服和手工艺品,领略别样民俗风情。
阿急叶家的房子建于1934年,至今已居住三代,属于典型的传统民居。“现在家里做旅游,增加收入不说,自己也不再是从前的家庭主妇,每天看着人来人往,很开心。”阿急叶说。
一直以来,喀赞其的民居与环境建设始终保持着百年前的风貌与格局,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街区,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于2008年试营业,2014年底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景区总面积22.9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完成4.2平方公里,有居民2万多户、12万多人,主要居住着13个少数民族。长期的多民族交融,使这里成为了新疆多元民族文化聚集的特色区域。
喀赞其因制锅、卖锅而得名,当地手工业相当发达,现景区路边有很多店铺,是专门制作、销售传统生活用具和手工艺品的场所。
走进居民艾力·买买提欧式风格的家中,特色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他说,自己发展民俗旅游已近8年,每年收入近3万元,除了做买卖,又增加一笔收入。
如今,到喀赞其民俗旅游区观光,游客可欣赏到欢快的民族歌舞、购买特色手工艺品,品尝解暑冷饮——乌兹别克冰激凌“玛拉俊”,全程坐马车游览景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马车是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一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已作为代步工具,1964年伊宁公交公司成立时遭淘汰。2008年,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重新挖掘启用这种传统交通工具,成为景区绿色、环保的特色区间车。
坐马车游览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一趟花费一个半到两小时,旺季时一天要跑七八趟,既解决了马车老人的工作问题,又提高了经济收入,一举多得。
喀赞其民俗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居民开辟了增收新途径,还为年轻人就业提供机会。今年24岁的景区讲解员阿迪拉从乌鲁木齐一所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现已工作两年,每月收入近3000元。(完)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