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人才为中国扶贫事业注入力量

2018年08月09日11:48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海归人才为中国扶贫事业注入力量

   

欧美同学会海归人才在甘肃渭源合影。新华社记者张文静摄

新华社兰州8月9日电(记者张文静)40多名来自欧美同学会的海归人才日前来到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为这里带来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欧美同学会党组书记、秘书长王丕君介绍,这些海归人才是教育、农业、科技和医疗等领域的精英。在西部贫困地区,他们将利用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就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出谋划策,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渭源县被誉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海归人才走访北寨镇郑家川村、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等多地后发现,制约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是产业发展较为薄弱。据此,他们提出了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项目。

上世纪90年代从日本留学归国的中利集团航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翟现文说,中国正在推进的扶贫工程规模庞大,海归人才有着组织和调动各类资源的能力,可以拓宽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

翟现文希望把合适的农业先进技术引入中国西部,让农民用最少的投入获取较高的收益。他计划在渭源县建设一个占地10亩的村级光伏农场示范区,通过农场一项,贫困户每年即可获得3000元左右的收入。

访问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时,海归人才发现了新的机遇。他们提出,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退休职工有在阳台种植西红柿、草莓等作物的爱好,但从来没有种植过马铃薯。他们希望与该企业对接,采购马铃薯种薯,开辟新市场。

中国青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盖婧曾在美国留学,深知良好的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方式。她这次为渭源县的学校赠送了100套“魔法涂涂—航海历险记”AR科普书籍,并计划开展学生夏令营暑期社会实践等交流活动。

“扶贫先扶智。希望有一天当孩子们读到这些充满想象力的书籍时,他们的未来也会因此发生改变。”她说。

渭源县委书记吉秀说,海归人才是中国扶贫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此次前来参加扶贫活动的海归人才结合各自所在领域为渭源的脱贫增收贡献了更多新方式,提高了渭源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的知名度。

近年来,海归人才助力扶贫事业,将贵州省作为重点扶贫地区,通过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帮助当地脱贫致富并降低返贫几率,今年又将帮扶点从贵州拓展到了甘肃、宁夏等地。

王丕君表示,海归人才将继续发挥优势,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责编:王梦媛(实习生)、申亚欣)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