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经验:世纪之初的探索和总结

2018年07月11日20:13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地处福建沿海的泉州晋江市,因为土地贫瘠,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农业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连续17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前十名。从今天开始,“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将和您一起来解读晋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密码”。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总结了“晋江经验”,引领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

这两天,晋江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围头村着手一项改革试点工作,准备将村里闲置了20多年的三块宅基地,变更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引进个星级酒店。这件事儿一旦办成,将是晋江第一宗成功入市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相当于从前两年审批才能完成的土地变更,今天在围头一个月就办成了。这让小小围头村主动承担的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任务落地了。

1

而在改革开放之初,晋江还是一个连庄稼都种不出来的贫困农业县,正是凭借爱拼敢赢的性格,从一双鞋开始,闯出了一条对外开放的非凡之路。

1994年,随着纺织、造纸、食品等产业迅速发展,晋江开始领跑福建县域经济。2001年,晋江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名,初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2002年8月和10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人民日报》和《福建日报》上发表文章,总结了晋江经验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六个启示,指出“晋江经验”是晋江人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

“晋江经验”的提出,来自于1996年到2002年期间,习近平七下晋江,下企业、进社区、访农村、走基层,在实地调研中总结提出。

1

1996年8月2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走进了以鞋材制造为主要产业的陈埭镇四境村。当时,四境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宽裕型小康村”,村里正打算建立福建第一个专业鞋材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这次调研中,习近平提出了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更高要求。1998年6月28日,习近平又一次来到晋江,他把目光投向了正在转型创新的企业。当时,英林镇的一家服装厂刚刚投资700万美元,购买了欧洲最先进的西服生产线。这样的大手笔的创新投入在当时还十分少见。

1

在晋江,改革从未止步。自2002年以来,晋江先后承担了3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经济体制、行政审批、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不断丰富“晋江经验”,成为目前中国改革试点最多的县级城市之一。

据统计,2017年,晋江用仅占全省两百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福建十六分之一的GDP,达到了1981.5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366倍,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福建县域首位。

(责编:岳弘彬、曹昆)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