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深流铸丰碑

——《我的七爸周恩来》英文版面世的几点随想

黎丽

2018年04月12日22:57  来源:人民网
 

清明四月缅怀先人的日子里,周恩来堂侄周尔鎏撰写的《我的七爸周恩来》一书的英文版在伦敦国际书展上面世了。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人和开国元勋,他的卓越功绩和崇高风范不仅为中国人民所铭记和缅怀,也在世界的舞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光辉形象。

周恩来过世之后,追念和研究他的出版物已成千累万,而《我的七爸周恩来》一书在此中显现着某种与众不同,正像英国查思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马丁·萨弗里所评论的那样——“视角独特”。

下面,我仅就本书的特点略叙一下自己的几点感想。

一、公众视线之外的亲情视角

本书的第一个独特性是周尔鎏与周恩来之间的堂叔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全书叙事的主线,使得作者能够在一些私密的个人空间中对周恩来的行止、为人、思想、心境做出他人难以做到的直接感受和记录。一般说来,有关公众人物的大量素材主要表现为对其公众视线之内事件的记录,而能从这种公众视线以外的私密视角接触到的材料往往是极其有限和珍贵的。

一个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在亲情之间的表露往往比在公众视线之内的表现有着另一番重要和独特的意义,周尔鎏作为总理关系至近的堂侄,有过相当的与周恩来交集的时期与经历,无论是早年在上海求学的“孤儿留孤岛”时期,还是在建国后乃至文革的艰难岁月,周尔鎏都从亲情的特殊视角中为历史提供出许多意味深长的第一手材料,正如周尔鎏在本书的前言中所说“书中许多内容是七爸对我单独讲述的”那样。

周尔鎏的这些得自私密空间中的记录,不仅是专门研究周恩来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珍贵资料,也是揭示周恩来崇高人格魅力和丰富内心世界难得的、深刻的和无可替代的素材。

二、周氏家系对周恩来的影响

本书另一个显著亮点是把来自周系家族对周恩来的影响给出了有相当分量的材料方面的梳理和佐证,而这一点在研究周恩来思想和品格的形成上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深化。

书中有关周系家族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家系传统与周恩来的思想、品行和人格之间的某种醒目的关系。周尔鎏所引证的周系氏族的接代世系的表格等许多内容虽然仍有很多需要研讨之处,但五世世系的族谱还是相当清楚的。

周尔鎏指出了周系家族中的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认同感,这体现在几乎整个家族都奉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为先祖。在周系家族之中,追求“出污泥而不染”这种莲花一般“高洁”的精神品格一直是世代相传的家风祖训。我们从周恩来的四伯父周贻赓的“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铭文对联,从《周氏家训》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诚”“俭”“忍”的家风三要诀,从“摄职从政,报国为民”等彰显着爱莲文化的周氏家训精髓等方面,都可以体会到这个家族在历史文化中所形成的有着某种共性的群体性格。

在说明这种家系影响时,周尔鎏特地以周恩来的高祖周元棠的一本诗集《海巢书屋诗稿》作为实例举证。我们从周元堂《自述——其二》诗中的“为人不由人,当做奇男子”高洁自守,到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中“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清风浩气,就可以感受到两者间的某种刚正立世的家国情怀的精神契合。周尔鎏在书中评价道周元棠“对七爸的影响是迄今为止罕为人知的”。正缘于此,这本诗集才被周恩来珍藏在床头枕下阅读多年,并伴随他历经“文革”的艰难岁月直到离开人世。

在周恩来总理高尚品行和人格魅力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周系家族影响中所包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可以说,周恩来之所以能成就精忠报国、清正律己的高风亮节并成为中国历史上震古烁今的一代名相,家风古训的影响确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周尔鎏还特别谈到自1944至1966这20年间,总理曾十余次和他谈及周家家世,并还对他表示打算退休后写一部名为《房》的长篇小说,这些都表明了周系家族历史传承对他的影响之深。

总之,在周恩来研究中有关周氏家系对他的影响方面,周尔鎏的书无论从史料提供还是资料的梳理分析上都表现出一种具有的相当学术意义的深化。

三、独家的史实史料

在对名人的研究之中,史实和史料本身永远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在周尔鎏的书中就有一些弥足珍贵的独家的史料史实被首次披露。如在有关周恩来早期欧洲留学的记录中,我们通常只了解周恩来曾留学法国,但并不知晓他最初的目的地是英国,并且他在巴黎小住十日便来到英国伦敦,而这一地之差就可能隐含有许多尚待发现的史实及意义。从书中这封周恩来自伦敦寄给国内父辈的千言家书之中,就包含着他在旅欧时期这个人生历程重要阶段的一些观念和思想轨迹。

书中还谈到顾顺章叛变后周恩来夫妇在上海的避险地——虹口的“周公馆”以及该时期的一些生活情景,并以此为据恢复了该遗址在政治和文史方面曾被长期忽略的意义。

书中还包含许多周尔鎏珍藏的家族文物和与之相关的史料,其中有周恩来及邓颖超不同时期在重庆、南京、北京给亲属和作者所写的几封家信,虽然内容简短,但其中所包含的研究信息和价值并不简单。这里仅以1939年在写给周尔鎏父亲的信为例,因信中包含有向周尔鎏父亲的生母问候的内容,所以字体是以端庄的正楷写成,我们仅从信上字迹这一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身系中华传统美德的周恩来对先辈的细心和敬重之情。

书中提及的周恩来珍贵文物还有开国大典上穿的绛黄色中山装,在西柏坡帮助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时穿过的一套便服军装,国共谈判时期所穿的皮面呢子大衣等,这些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周恩来给予作者的永久纪念。

与此相关的内容还有书中的第六篇,这是作者对一些遗漏或谬误史料的补漏和澄清。例如其中包含有斯诺作为友好人士曾编造过把邓颖超打扮成女佣和老妈子给予保护的趣闻故事,并以此来说明尊重历史真相的严肃性。

四、政治社会风云中的大视角

从体例来看,尽管本书的写作似乎一直是顺着能与笔者产生关联的角度展开的,而笔者本人也不断出现在叙述的主线之中,但是书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特点是对中国的政治社会风云的那些重大视角的把握。

我们在书中的第三篇的《建国风云》与第四篇的《“文革”岁月》之中,看到作者在讲述那些看似小小的个人经历时,很有心地连带了新中国道路探索和建设发展中的某些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性问题,像家庭出身和政治信仰问题,尊重市场规律的问题,对待大跃进的冒进和浮夸问题,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问题,百花齐放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的问题等等。作者正是从这些风云激荡的重大事件的背景之中,了解了周恩来总理一些真实的态度和想法,感受到他的睿智、沉稳、富于远见和静水深流的优秀品质。他的那些务实的、符合国情民情的和而后被证明是正确的许多想法,都在作者政治社会风云中的大视角下眼处心生的描述中得以了真实的揭示。

五、多重视角的丰富呈现

周尔鎏在行文时采用了一种按大时期或内容分类成章、并以人物、事件或某种主题组成各自独立小文的构成方式。

正是运用了这种灵活的文章组合方式,使得周尔鎏在组织周恩来的许多在时空上互不相关的各类素材时,做到了既能保持大的篇章段落的整体感,又能充分突出各个角度和侧面的小块文章的丰富性。而这些不同类别的组合使对周恩来精神和形象的呈现显得更为生动立体

这方面的例子如书中的五篇,周尔鎏在其中加入了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接触过的许多中外名人对周恩来人品精神的评价和解读。这些人既有像杨成武、黄震、耿飙等开国功臣,也有像徐悲鸿、老舍、梅兰芳等中国的文艺名家,还有外国的友人或政要如斯特朗、马海德、英国首相希斯等。周尔鎏通过这些人各自与周恩来总理交集中的不同特例,多侧面地展示出他诸多风范和品格的光辉。如杨成武对作者谈到:历史上党和国家每逢重大不幸时刻,周恩来都是一位挺身而出,使国家转危为安的领袖人物;耿飙也对作者讲过周恩来生前曾对未来中国政局变化的预见:“也许不久的将来局势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还有希斯对周恩来在谈及中国和台湾关系问题时表现出来的高超卓越的表述能力,还有总理在北海公园休息时面向湖水表示对老舍的怀念等等,这些大大小小一人一事的细节,使周恩来总理的精神和品格在作者的笔下被诠释得丰富立体,平实感人。

六、研究价值的取向

从作为本书作者的角度来说,周尔鎏有着某种综合的社会身份,他不仅是亲属,而且在社会层面上与周恩来也形成了某些工作中的交集。例如他曾在外交、文化和教育部门工作过,也曾因工作关系多次陪同周恩来、邓颖超接见外宾。

正是周尔鎏本人的这些社会地位、学识、资质等条件,使他本书的写作不仅是一种一般性的私人观察的实录,而且在各种史实史料的选择叙述上更偏向于一种有内涵、有深度、有对周恩来研究有推进价值的方面。

本书的这一特点正像作者在前言中谈到的,“书中内容”,要“有助于周恩来研究工作的推进”。由于研究价值取向正是作者构思本书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考量之一,所以本书的写作也更具有哲理层面上研究探讨的意义。

这点上的例子如周尔鎏对周氏家系某些史料方面的呈示,这种呈示不仅仅是一些细节的无意罗列,其中更包含着对周系家族与周恩来品格形成关系之间的某种梳理和分析,其所包含的学术研究方面的深层意义不可小觑。此外的例子也较多地表现在书的各篇章的“小引”之中,如《建国风云》小引中的“求同存异”的哲学思想,《周氏家世》小引中周恩来打算在退休后要写长篇小说《房》的夙愿中所包含的联想,《“文革”岁月》小引中周恩来感觉“跟不上”等等,文中的许多这类点睛之笔都包含着许多引人深思的研究性意义。

七、严谨朴实的行文风格

本书对行文风格的把握应来自于三点:一是周尔鎏正像周恩来对的他的品行秉性评价一样——“老实”;二是由于本书并非靠引证和编撰集成,而是笔者自身直接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因而所写所言都是自然地从心底流出;三是由于周恩来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所引发的崇敬,使作者不得不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恭谨成文。从本书朴实无华、自然流畅、严谨细致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周尔鎏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要为后人留下一份有较高可信度的周总理文史材料的拳拳之心。

由此我们看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由周恩来堂侄周尔鎏撰写的传记,是一部视角独特、内容丰富、行文严谨、风格朴实、可信度高、并具有深刻文史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意义上,周恩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这个他曾为之提出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世界。而能够在国际上更大的范围内推进加深对周恩来的研究和了解,并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们通过解读这位旷世伟人进而了解和领略中国的文明、历史和文化,也正是本书英文版面世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责编:袁勃)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